Kotlin DSL 编程示例 • KHttp

作者: _frendy | 来源:发表于2017-08-07 22:45 被阅读402次

    本文试图以 KHttp 为例,简要地说明 DSL 的减负能力和 Kotlin DSL 的一般写法,希望能与读到这篇文章的您一起分享代码优化的一些感悟。通读全文大概需要花费您 2 分钟的时间。

    嗯,欠下的总归是要还的。在《Kotlin 带你飞 • 实战篇》里笔者为自己立了一个实践 DSL 的 Flag,拖了近两个月,文章码起。

    相关 Github 源码 • KHttp
    版权声明:本文为 frendy 原创文章,可以随意转载,但请务必在明确位置注明出处。


    什么是 DSL

    百度百科曰:领域特定语言,domain-specific languages,简称 DSL。

    维基百科曰:A domain-specific language (DSL) is a computer language specializ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domain. This is in contrast to a general-purpose language (GPL), which is broadly applicable across domains.

    是不是有点抽象,其实 Html 就是 DSL 的代表,Java 就是 GPL 的代表。我们举一个来自于网上的栗子:

    用自然语言来描述我们的任务是,请列出 2011 年 11 月 20 日之后商务型和个人用的 13 寸的 A 品牌笔记本的交易额,不计入价格大于 10000 的 13 寸笔记本。

    那么我们可以定义一个 DSL 语言如下:

    SUM (表.交易额) {
    大小 : 13寸
    用途 : 商务型和个人用
    品牌 : A
    Filter : 日期 > 2011-11-20
    Without : 大小 = 13 and 价格 > 10000
    }

    DSL 会解析这个命令,然后读取数据结构和地址等配置文件,生成数据分析的代码。

    恩,这是一种简化,一种对特定处理的封装

    以《领域特定语言》的作者 Fowler 的观点,DSL 首先是一种帮助用户从一个系统中抽象出某些部分的工具。所以当你意识到你需要一个组件,或者当你已经有了一个组件而你希望简化操作它的方式的时候,DSL 是有用的。使用 DSL 确实提供了某些益处。DSL 不仅提高了代码的易读性,让开发者可以和领域专家更好的交流,而且是改变执行上下文的一种手段,例如:把逻辑从编译时切换到运行时,或者当命令式编程不是很合适的时候转用声明式计算模型。

    恩,DSL 编程就是一种声明式编程,直观、容易理解和使用。

    其实在使用 Android Studio 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相信大家都已经切身感受过 Gradle 的巨大威力。和 Maven 比,Gradle 的 DSL 是如此简洁,在典型的 Maven 项目里,配置代码肯定要超过上千行,所以 Kotlin DSL 是来给我们减负的。


    什么是 KHttp

    KHttp 是笔者实践 DSL 的一个示例,是对于第三方网络请求库 OKHttp3 的 Kotlin DSL 封装。其实网上许多朋友也都有过相关封装了,简单明了,在项目中也挺好用(捧脸)。

    1. 如何使用

    • 在根目录的 build.gradle 文件中添加 repositories 如下:
    allprojects {
        repositories {
            ...
            maven { url 'https://jitpack.io' }
        }
    }
    
    • 在使用到的模块添加依赖:
    dependencies {
        compile 'com.github.frendyxzc:KHttp:0.0.2'
    }
    
    • 用法如下,很像 js 是不是,更多细节可参考 README
    http {
        url = url_get
        method = "get"
        onSuccess {
            jsonStr: String -> 
            callback.onSuccess(gson.fromJson(jsonStr, Resp::class.java).data)
        }
        onFail {
            e -> callback.onFail(e.message)
        }
    }
    

    2. 封装原理

    源码先行:

    fun http(init: KRequest.() -> Unit) {
        val wrap = KRequest()
        wrap.init()
        executeForResult(wrap)
    }
    
    class KRequest {
        var url: String? = null
        var method: String? = null
        var body: RequestBody? = null
        var timeout: Long = 10
    
        internal var _success: (String) -> Unit = { }
        internal var _fail: (Throwable) -> Unit = { }
    
        fun onSuccess(onSuccess: (String) -> Unit) {
            _success = onSuccess
        }
        fun onFail(onError: (Throwable) -> Unit) {
            _fail = onError
        }
    }
    

    这里笔者着重说明两个自认为可能存在疑问的点吧:

    • fun http(init: KRequest.() -> Unit)

    其中 KRequest.() -> Unit 是扩展函数的用法,也即是为 KRequest 类定义了一个名为 init() 的扩展函数,并将该函数对象作为 http() 的一个参数。

    因此,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类似 Java 这种 GPL 语言的表达方式其实是这样的:

    http {
        url = url_get
    }
    
    KRequest().init(url_get)
    
    class KRequest {
        void init(String url) {
            this.url = url;
        }
    }
    

    至于 Kotlin 扩展函数,如不清楚,可参考笔者之前的 Kotlin 带你飞系列文章。这里简单举个栗子,比如给 Context 添加 toast 函数如下:

    fun Context.toast(message: CharSequence, duration: Int = Toast.LENGTH_SHORT) {
        Toast.makeText(this, message, duration).show()
    }
    

    可在任意地方通过 context 实例调用扩展函数如下

    context.toast("Hello frendy!")
    
    • executeForResult(wrap)

    其实这里也没什么疑问了,就是调用 OKHttp3 执行网络请求,同时用 Flowable 来管理各个请求:

    private fun executeForResult(wrap: KRequest) {
        Flowable.create<Response>(
                { e -> e.onNext(onExecute(wrap)) },
                BackpressureStrategy.BUFFER
        ).subscribeOn(Schedulers.io()).subscribe(
                { resp -> wrap._success(resp.body()!!.string()) },
                { e -> wrap._fail(e) }
        )
    }
    
    private fun onExecute(wrap: KRequest): Response? {
        var req: Request? = null
        when (wrap.method) {
            "get", "Get", "GET" -> req = Request.Builder().url(wrap.url).build()
            "post", "Post", "POST" -> req = Request.Builder().url(wrap.url).post(wrap.body).build()
            "put", "Put", "PUT" -> req = Request.Builder().url(wrap.url).put(wrap.body).build()
            "delete", "Delete", "DELETE" -> req = Request.Builder().url(wrap.url).delete(wrap.body).build()
        }
        val http = OkHttpClient.Builder().connectTimeout(wrap.timeout, TimeUnit.SECONDS).build()
        val resp = http.newCall(req).execute()
        return resp
    }
    


    看到这里,有没有跃跃欲试的感觉,DSL 的写法这么干净、这么简洁,以至于不懂代码的人都可以配置一下就跑起来是吧。嗯,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场景都合适,至于怎么评判,还是听 Fowler 的话吧,当你意识到你需要一个组件,或者当你已经有了一个组件而你希望简化操作它的方式的时候,DSL 是有用的,嗯,重要的话还是要重复重复的。


    qrcode_car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leiiiooo:关于这句话 http(init: KRequest.() -> Unit) ,有点不同的观点()->Unit 是指定一种关于函数的映射关系,KRequest.() 是将输入函数绑定到KRequest。函数中也证明只是一次普通的调用。这个KRequest 真正有用的地方是在你传递lambda表达式的时候,可以直接传入相关的属性。可以在http{}中使用this::class println 一下 ,这个类就是外面的request类。哈哈,一起讨论讨论。
        98efdc0a730a:这种写法,我用retrofit+rxjava封装,请问我怎么管理在Activity生命周期中即时断开请求
        leiiiooo:@_frendy :grin: :grin:
        _frendy: @leiiiooo 😀~欢迎分享讨论哈,其实可以理解为 http(KRequest.init(){}),所以在{}里打印this::class是KRequest…

      本文标题:Kotlin DSL 编程示例 • KHttp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xw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