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朝虽固,然百年则易主。
人心多变,却万代而不改。
无法满足的欲望,不断膨胀的野心,是天下得以发展至今的两大功臣,不断追求得不到的事物,不断渴望获得新的满足,是自然生存法则之一。
失去了进取的欲望,便极易丧失自己的地位,出于对此的恐惧也好,单纯想要获得更多权利的渴望也罢,都注定了无人愿意甘居人下。
如果身为当权者,对下属管理没有计策,统御众人失去了权威,则下属必有二心,自己终会遭受祸事:轻则抵御,重则夺权。
无数文章批判当权者虚张声势,对官位比他高的人俯首听命、谄媚不已,对被他统御的人不苟言笑,虚张声势,话里话外无不透露对此的不屑。
但是对于身处官场的当权者而言,这种作态是必须的,一旦失去了神秘感,对每个人都是笑容可憨,无法树立自己权威,则会被认为软弱可欺。
嫌人贫,憎人富;欺人善,从人恶。
被认为软弱之后,下属便会失去畏惧,不再循规蹈矩,做事亦不会兢兢业业,长期以往,当权者便会成为随意玩笑的对象,组织产生无数蛀虫,加快衰亡之路。
因此,树立威严,让下属恐惧,是当权者为了维护组织稳定以及活力的的必为之事。
威严,产生于规矩。
恐惧,产生于刑罚。
学校若无规矩,教师会将其当做取款机,日日玩乐静等工资;学生会将其当做放纵之处,随意放飞自我。若坏了规矩无惩罚,教师则会肆无忌惮的缺课,学生亦会不将其一切放在眼中。
规矩刑罚,如正负之极,有规矩无刑罚,则规矩若空中阁楼,无立足之地;有刑罚无规矩,则人皆厌之。
命乃弱者接口,运乃强者谦词。
自欺欺人者,将失败归咎于天,归咎于时运不济,然而若真是有大才者,为何不懂御下之道?
身为当权者,力有未逮之时,便需借助下属之力为成就大业、完成志向,而下属亦是在利用当权者而获取功名财富,两者相辅相成,亦或者说在相互利用。
下属摸清当权者心思,即可获得更多对自己有利之物,当权者看清下属的欲望,投其所好,寻其所惧,以此诱惑、要挟,使其为我卖命……
不怕人贪婪无度,只恐其无欲无惧。
任他才华横溢,只要有欲望、有想获得之物,加官进爵也好,富甲天下也罢,便可为己所用。
只要有想要的东西,就会促使他们努力上进,以期当权者可以满足他们不断膨胀的欲望,需要注意的是,满足人之欲望过程中,不可直接将人所想要的东西赏赐,应如温水煮青蛙,缓缓予之。
升官太快,官位太高,人非但不会感激,反而在心中就会对此物的评价降低,进取心就会淡泊,不以为重,更严重甚至会导致野心泛滥,夺取权利。
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与下属不太过于亲密,不轻易示好,保持自己神秘感,即可压制下属叛乱之心。
治下方式不可千篇一律,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手段,甚至对待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也要有所变化。
历来稳固长存的组织,无不是有一套升官之策,将下属晋升过程拉长,如此为之,下属非但不会抱怨,反而会更加激励自己永不懈怠。
若偶遇急况,唯特定一人可为之,邀请此人办事之时,便需转变自己心态,丢掉自己权威和面子,以礼相待,若一昧装腔作势,则事不可成。
孟尝君待之冯谖,刘玄德三顾茅庐。
权威不过是组织稳定时期组织御下的手段,面皮更是应被随意抛弃之物,若丢弃这两物,便可打动那些性格迥异、脾气傲慢之人来辅佐自己,又何不为之?
有大才之人,却不一定有大德,包容有才者品性缺点,于组织进取动荡之时,为智慧,于组织稳定发展之时,为蠢笨。
不同背景之下,待同一人,以不同之策。
本就是一段相互利用的关系,若还斤斤计较他人之品性不佳,不懂得顾全大局,则非但无法彰显自己的高尚品德,更会陷组织于危难。
冒着组织灭亡的风险,对有才无德者弃之不用,嫌其品行不端,岂不可惜?
组织稳定发展时期,只需时间发酵即可日益强大,若依旧使用名声败坏者,放任其存在而被世人辱骂,岂不蠢笨?
有才无德者有时尚可用,然心不在我者,必不可留!否则只会徒留祸端,到头来成为自己阻碍,才能越大,威胁越大,不能为我所用者,惜才之心不可有。
不简单用事,做到赏赐不吝啬,惩罚合时机;不感情用事,需赏罚公正,形式无偏;不顽固用事,及时掌握下属心理变化过程,及时对赏罚做出调整,以适应不同形式需求。
虽说易行难,但亦有路可走。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公众号【世谋人】,关注请于微信搜索,拜谢。)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