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看世界
NO.6:死亡,它每一天都在靠近

NO.6:死亡,它每一天都在靠近

作者: 圳确买房丁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7-12 17:06 被阅读10次

     死亡和意外,也不知道谁更先到来。

    瓦尔特·舍尔斯 瓦尔特·舍尔斯和他的女友 贝阿塔·拉考塔  合著的摄影集《生命的肖像》

    德国摄影师贝阿塔·拉考塔和瓦尔特·舍尔斯合著的《生命的肖像》是我看到的第一部直接展示生命死亡的书。每个章节一个故事,三张照片:一张弥留之际的,一张死后的,一张日常生活照。不得不说把生和死如此直接的做对比,给我造成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

    书中讲述了几十个人(多数是老人,也有孩子)的死亡故事。面对死亡,各人心态不一,有人平静,有人期待,有人不安,有人无助,有人抗争。


    既然不可避免,始终要坦诚面对

    有个71岁的老人,把死亡当成了一个朋友,把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得妥妥当当,什么时间,什么人干什么事情规划得有条不紊,他甚至和亲人平静的说自己死后去哪里火葬可以多省几十块钱。但是让他失望的是死亡却没有像医生说的那样如期而至,这多少让他有些失望,就像和亲切的朋友约好了,但是朋友却没有事前通知他而让他白白多等了一个星期似的。当然,这位老人最后还是在临终关怀医院安详的走了,他的亲人果然按着他的遗愿操办了他的后事。

    还有个84岁的老太太一生坚强,年轻时从来不愿占用别人的丁点儿时间以惠及自己,但是在弥留之际她却对这世界充满了不舍。她牢牢牵着孙女的手不愿放开,期望护士围绕在她身边,我想大概是因为她一生忍受够了孤独吧,这是我所见的对生命最无奈的挽留。

    死亡,就像熟睡了过去一样,只不过是永远不能醒来。

    还有一个17个月的孩子,她得了脑瘤,难以进食,当然也无法表达自己在忍受何样的痛苦。她的痛苦由她的母亲承受着,医生给不了这个可怜的母亲任何希望。人不怕苦,最怕的是没有希望,从不迷信的她开始迷信,她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犯了什么罪孽,她只希望多陪伴孩子一些时间,孩子少受一些苦,只能如此而已。还有人把死亡当作敌人,当作对手的,他们忍受巨大的痛苦接受治疗,一次治疗取得一点疗效,哪怕多延缓了片刻的生命他们也能宽慰一点。但是死亡还是不期而至,不管主人多努力,死亡多么让人厌恶、反感,时间最终还是在它面前败下阵来,叹息都没有留下一声。

    死亡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死亡又不尽相同。生和死从来都是哲学、艺术不能回避的话题,也是每个人不能回避的问题。我还是没有勇气直面死亡,甚至谈论它。我记得在年前的时候(具体哪一天不记得了)母亲突然毫无缘由的叫我给她拍一张照片,她说家里坐着一个这么会照相的,却从来没有好好拍过一张。我说我平常是帮你拍得是不多,尽想着些乱七八糟的事儿了,拍也是拍小外甥多。讲完这句话我心里泛满了酸楚,也充满了愧疚。母亲说不是那样的,是遗照。趁现在自己还健朗,拍出来的好看些,不要七老八十了再照,不好看。一瞬间我感到非常慌乱,我粗暴的打断了母亲的话,姐姐也觉得莫名其妙,说,妈,你没事尽瞎想些什么啊?!年纪轻轻的说什么生啊死啊的。妈妈好像受了些委屈,坐下来想了想,也就随了我们,说,好好好,不说了,不想了。我想这是我第一次被动的面对至亲谈论死亡,我很怕它,我不敢,也不愿想如果母亲有一天不在我们的生活里了,我们会怎样,我们将用什么来填补母亲离去后生命里留下的巨大的空白。可即便我再不愿意,我还是得承认:妈妈的腰身早已不再苗条,眼神也不像年轻时清亮,霜华已经渐渐染白了她的头发,她也不时念叨这里痛那里不舒服——妈妈真的渐渐老了。

    这张照片拍摄自泰国清迈,是我为母亲拍摄的最高分作品

    忽然想起来一首久违的歌,《烛光里的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妈妈呀,孩儿已长大,不愿意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噢妈妈,相信我,孩儿自有孩儿的报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O.6:死亡,它每一天都在靠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ajr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