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完黄武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一书,让我对当下的教育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掩卷反思后,觉得自己之所以纠结于教育当中的一些琐事,根本原因是自己只局限在学校看教育,而没有打开窗子看教育,为打开自己的教育视野,跳出教育看教育,让今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我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
思考这个问题,我首先想起了第欧尼的那句名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可当下我们的学校教育,俨然成了束缚学生心智的场所。很多孩子在小学就要做超出他们智力范围很多的题目,一到快考试就要做大量的卷子,题海战术。现在的校园,已很难看到孩子灿烂的笑脸,特别是到了中学,很难看到学生那种特有的阳光与灿烂,多数脸上写满的是疲惫与木讷。对我们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校究竟学到了些什么?表面来看,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很系统、很丰富的知识,但细一追问: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的吗?他们消化了多少?这些知识又帮助了他们什么?为他们打开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会发觉我们的教育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学校学到的这一套套装知识,正是忽略了知识与人的主体经验相互联结,造成我们的学生浮离于真实世界之上,只知道一些普遍法则,面对真实生活、真实世界只能以套公式的方式对待人生。后果就是,学生一旦离开了学校,曾经的知识便遗忘得所剩无己了。知识是什么?显然不只是书本或教科书上的套装知识,还包括人与世界互动形成的经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二、目前学校的主流价值和教师正在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目前我们学校的主流价值就是提高教育质量,所谓教育质量,也仅仅是局限于学生考试分数的提高,教师充当的仅仅是灌输知识的机器的角色,检查监督知识掌握情况的监督员,其实这样的教育是不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它们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成为复制知识的机器。实际上,人的学习大部分靠自己,而非依赖教师。教师最多从旁协助,所以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于解除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恢复童年时的好奇,让他想学。其次是向他提出问题,让他看到方向。再其次是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最后才是“教材与教法”。
有时看到很多孩子包括自己的孩子被大量的作业、补习班压得没有时间走出去玩一玩,我都觉得非常的不忍。窗外的世界,总能引发人们无尽的向往,抬头望向窗外,绿意盎然的风景在招摇。孩子们的眼光渴望与阳光、与芳草相遇,孩子们的心灵也期待与草地、与蓝天拥抱。学校的教育,理应架起一个联结窗内、窗外世界的桥梁。当学校教育卸下沉重与束缚,走向窗外,走向真实的世界,教育才真正回归到了它的原点。
三、如何帮助孩子们登上知识的云梯?
“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
“学校该为孩子们做什么事?”
……
我在日复一日的陀螺旋转中,忘了这样努力教育学生的出发点是什么?一个没有思想的教书匠,永远抵达不了教育最深、最美的教育塔尖。到底为什么?黄武雄先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让孩子们来学校?如果没有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没有根的浮萍,缺失基点的教育是可怕的,并且祸害一代代可爱的孩子。
黄教授说:让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能够打开经验的世界,并且发展抽象能力。让他们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做一个创造的工作者,在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里思考,这是一个人存在于世界的意义。教育得搭建通往普通世界的云梯,让人成为人。
当前的学校教育经验化,套装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窥得知识的骨架,但他们究竟不是知识的血肉。我们要在通识教育和社区大学、通识教育与科学教育如何走出当前的局面,融合套装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特点,去让学习者获得独立思考和主题经验,如何在理性中得到解放,或许还能有些许叛逆的举动呢?黄教授给了答案,全然在书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