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养孩子真的正确吗?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这是绝大多数家长的共同愿望。我们尽自己的所能,把最好的物质、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环境提供给孩子,在孩子身上寄予厚望。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更是毋庸置疑。为了让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眼界比别人高、阅历比别人广,“富养”便成为了被许多父母笃信的教育方针。
可是,富养真的正确吗?
2018年1月12日,一个名为“一个失业父亲等待女儿归”的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称自己含辛茹苦积攒的320万被女儿骗走,拿去挥霍,朋友圈全是各种美食及游玩的照片,父亲试图联系她,结果,她拉黑了全家人。
在广大媒体的深入挖掘后,事情的原委终于水落石出。
女孩名叫柴薇,18岁,四川人。
假借去加拿大留学的名义,自己开户办卡,之后让父亲把钱转入账户,约定每年30万元的花销,父亲以为只要自己有密码,钱就安全,女儿也就不会大手大脚,怎料,后来女儿变本加厉,要钱无果后,便以丢失为由,自行补办全部手续,更换了密码,转走了卡里全部的钱。
女孩也并未去加拿大的学校报道,而是拿着钱四处挥霍,与自己的男朋友购物、旅游、消费高档场所。
根据父亲的描述,其实这位18岁的女孩,在之前,就已经露出不正常的苗头,比如她有抽烟的恶习,也不合群,在同学中吹嘘说自己家里住的是别墅,并且自称是校花,与同学攀比成风。请客吃饭更是大手大脚,衣服、化妆品等都是名牌。 虚荣心也是极为强烈,因觉得父亲外貌会给他丢人,家长会便从不叫父亲参加,以各种理由推脱。
柴先生在回忆女儿的成长时,老泪纵横,“这都是我的错,我就是太溺爱她了,小时候家里穷,吃不饱也穿不暖,现在条件好些了,就想着,千万不能苦了孩子,没想到惯了她一身毛病,成了现在这样子。”
这究竟是为什么?
父母的节衣缩食,辛辛苦苦,无怨无悔,换来的却是孩子的自私?
无独有偶,2017年8月3日,上海金山区一女子向环卫工母亲要钱未果,竟然当街对母亲大打出手。她拽住母亲头发拖行,并试图殴打。还好旁边的同事及时出手制止。
母亲的同事称,这位“女儿”无业,长年向环卫工的母亲要钱。 而她自己也是个母亲,有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言传身教无从谈起,她只想着榨干年迈老母最后的一点钱。
寒心,更痛心。
很多父母认为,想要培养孩子的眼界,就要从满足物质欲望开始。给孩子穿名牌,学习钢琴、小提琴,等等,认为这样就能培养出孩子的气质和眼界,以后不容易被外界的花花绿绿诱惑。
然而,如此“富养”,只能让孩子养尊处优,他们享受着父母提供的物质生活,却从来不知道这钱的来之不易。 真正的富养,首先是精神世界的富足。
富养孩子,不是让孩子成为娇生惯养的“啃老族”。当父母给孩子的所有一切被用来炫耀,攀比,那就失去了“富养”的真正意义。
富养本身没有错。
物质上:
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博物馆、科技馆、旅行等等,开拓了孩子眼界和认知能力,让孩子对物质生活和大千世界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穿好的衣服,吃精致的食物,让孩子不因经济原因对物质有所缺失,也不会贪小便宜。侧面也能消除当孩子拿自己和他人比较时的自卑心理。
精神上:
孩子的知识面宽广而丰富,博学多识。经历过一些场合或是场所之后,孩子整个的气质,变得大方得体,彬彬有礼,言行举止中,透露出来一种礼仪和修养。
那么,富养错的是什么?
错在缺少了这些:
独立自强 责任承担 坚韧不拔 勤俭节约 控制欲望
而最最重要的是,感恩父母
我们不能让孩子的眼睛里,只见到物质的好,物质的美妙。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
父母的钱是怎么来的? 父母给的钱应该怎么花?花在哪? 自己应该如何创造价值? 当父母无法照顾我们的时候,我们如何照顾自己,照顾父母?
影视明星-吴尊在《爸爸去哪儿》里,总是不忘在生活细节里教育孩子,要舍得吃苦,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不能浪费食物,对待他人要有礼貌。
吴尊,大可以炫富,大可以把孩子当小公主一样,但是,他没有。吴尊用实际行动说明了“富养”绝不仅仅是舍得花钱,还要用心倾注自己的爱,帮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奋发向上,更重要的是,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父母的辛苦,也要感谢身边的朋友。从内心深处,先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此类的社会现象,时有发生,寒心的同时,我们也该扪心自问。 孩子出现的问题,不仅是孩子的错,必然有父母的教育问题存在。 家庭氛围、教育理念、教育方法 这都是需要注意的因素。 希望在提供物质的同时,家长朋友们更要投入情感和细腻,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在被爱的同时也,要学会: 如何去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