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
〈225〉【经文】灭三垢障,游诸神通。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

〈225〉【经文】灭三垢障,游诸神通。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

作者: 649af4153479 | 来源:发表于2019-04-06 10:40 被阅读24次

    南无阿弥陀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灭三垢①障,游诸神通②。因力③,缘力④,意力⑤,愿力⑥,方便之力⑦。常力⑧,善力⑨,定力⑩,慧力(11),多闻(12)之力。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13)。正念(14)、止观(15)、诸通明力(16)。如法(17)调伏(18)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225〉【经文】灭三垢障,游诸神通。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之力,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诸通明力,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

    ① 三垢:垢,梵语mala。三种垢秽之意。指能垢秽众生心行之贪(梵raga  )、嗔(梵dves!a  )、痴(梵moha  )三毒。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大三七·一三下):‘消除三垢,济度厄难,小乘法教,化断三毒,名除三垢。’即以三毒为三垢之说。华严经疏演义钞卷十六之上解释毗舍浮佛无三垢之语,以现行、种子、习气三者,称为三垢。天台家则以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为三垢。

    ②游诸神通:游戏神通,佛菩萨藉神通力,以度化众生而自娱之谓。戏,意谓自在、无碍,含游化、游行之意。大智度论卷七(大二五·一一下):‘戏名自在,如师子在鹿中自在无畏,故名为戏。’注维摩诘经卷五(大三八·三七一上):‘什曰:“(中略)神通虽大,能者易之,于我无难,犹如戏也。”(中略)肇曰:“游通化人,以之自娱。”’盖佛菩萨于神通中历涉为游,出入无碍,如戏相似,故称为戏。其如外道、二乘亦有通力,然其神通即有碍,不称游戏。唐译华严经卷五十六举出菩萨有十种游戏。此外,禅籍中常用游化、游戏神通、游行等语。

    ③因力:乃万物生成时直接之力。为‘缘力’之对称。俱舍论卷二(大二九·七下):‘又诸根生非由有用,若有因力,无用亦生。’同论卷十七(大二九·八九中):‘若由因力,彼断善根,将死时续;若由缘力,彼断善根,将生时续。’

    ④缘力:指助缘之力量。相对于‘因力’而言。佛家以为夙世有修习正法之善因,今生复听闻正法而助其善因之发动,此力量称为缘力。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因力、缘力、意力、愿力,(中略)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⑤意力:(术语)求正觉之意思。

    ⑥愿力:指本愿之力用。又作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谓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在净土宗专指阿弥陀佛之愿力,如观无量寿经、往生论、往生论注卷下、观经疏卷一等所说。日本净土真宗有愿力回向之说,此系指众生往生净土之因,或获得往生之果报,皆仰仗佛陀之愿力。因此种力量为凡夫所无法思议者,故称愿力不可思议。又因其作用乃是自然而然者,故称为愿力自然。而由此种愿力所成就之净土,则称‘愿力成就净土’。相对于众生之自力及释尊之佛力,日本净土宗西山派特别称弥陀之力为愿力。此外,如来本愿所与之信心,称为愿力信心。

    ⑦方便之力:方便力,(术语)方便之力用也。

    ⑧常力:(术语)菩萨十三力之一。恒常不舍誓愿、不舍众生之力。

    ⑨善力:(术语)修善之力用。由善所得之力。

    ⑩定力:梵语samadhi-bala,巴利语同。止息散乱之心,归于静寂之 禅定力,称为定力。即不论遭遇任何境地,均能如如不动之禅定力。为三十七菩提分法中‘五力’之一。又定力为远离欲恶不善之法,一般而言即四种静虑。

    (11)慧力:智慧有消除烦恼的力量,为五力之一。

    (12)多闻:(术语)多闻法文而受持也。

    (13)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六度波罗蜜之力。

    (14)正念:梵语samyak-smr!ti,巴利语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八正道之一。又作谛意。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可分为二:(一)世俗有漏正念,即与有漏作意相应之善念。(二)出世间无漏正念,即依无漏之正见能思惟谛境,而与无漏作意相应的明记不忘之念。有关正念之体性,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载,念根、念力与正念,皆摄入念觉支。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载,念根、念力、念觉支与正念,皆以念为体。摩诃止观卷七上则谓‘念’为‘忍’之义,并配于天台宗之四教,即三藏教之正念为伏忍,通教之正念为柔顺忍,别教之正念为无生忍,圆教之正念为寂灭忍。

    (15)止观:为佛教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其所代表之意义,及诸经论所阐释者有下列数种:(一)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yana (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又作寂照、明静。定、慧与戒同为佛教徒之重要实践德目,如阿含诸经对此多有论说。止与观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有不可互离之关系,一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将天台之实践法教义化、组织化、体系化之代表人物为智顗。其著作‘摩诃止观’即以止观之意义构成其体系,而以空假中三观之实践法完成其组织。

      在摩诃止观卷三上,有关于止观名义之解说,将止观各立三义,称为三止三观。止之三义,即:(1)止息义,谓烦恼妄想寂然而停息。(2)停止义,谓缘心谛理,系念现前而停住不动。(3)对不止止义,即对不止而明止之义。谓无明与法性不二,然称无明为不止,称法性为止,此乃就相待(相对)而论,为以不止而明止。观之三义,即:(1) 贯穿义,谓利用智慧以穿灭烦恼。(2)观达义,谓观智通达以契会真如。(3)对不观观义,即对不观而明观之义。谓无明与法性不二,然称无明为不观,称法性为观,此乃就相待而论,为以不观而明观。同书又举出,止观具有相待(相对)与绝待(绝对)之义。相待止观包括上述之三止三观,即:(1)止息义与贯穿义乃就修门(实践门)上之断德(断烦恼德)而言。(2)停止义及观达义乃就智德(断烦恼后所生之智德)而言。 (3)对不止止义及对不观观义乃就性德(本来的智、断二德为不二之法性之德)而言。绝待止观,又称不思议止观、无生止观、一大事止观。其非言说之道,非心识之境,灭绝绝灭之故,称为绝待止;颠倒妄想断除之故,称为绝待观。即超越对待之域,止观皆不可得,为言亡虑绝之境界;然若有四悉檀之因缘,则可有种种之说法。

      此外,智顗从慧思所传之止观有三种,即:(1)渐次止观,持戒修定,以渐次悟入实相。此即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所说之实践法。(2)不定止观,顺应众生之性质能力,其实践之顺序亦不定。此为六妙门一卷所说之实践法。(3)圆顿止观,初即以实相为对象,而行解亦圆满顿速。此为摩诃止观十卷所说之实践法。其中,以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为实践理论之圆顿止观为最胜法门。

    (16)诸通明力:六通、三明之力。

    (17)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

      于密教之修法中,不少冠有‘如法’一语者。例如:(一)如法爱染法,又作大爱染法。为日本东密安置如意宝珠而行之秘法。(二)如法佛眼法,乃以佛眼尊为本尊之修法。佛眼尊,指能生诸佛般若毕竟空之智的佛母。(三)如法北斗法,乃以北斗星为本尊之修法。北斗星,为诸星宿中最胜者。此外,尚有‘如法尊胜法’、‘如法尊星法’等。

    (18)调伏: (一)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如法调伏诸众生力。’(二)指对外之教化,令三世怨敌、恶魔外道等舍恶降伏。谓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七上):‘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在密教中,有不动、降三世、军荼利、大威德、金刚夜叉等五大明王,作忿怒之相,以之为本尊,令怨敌、恶魔信服之修法,称为调伏法(梵abhicaraka  ),系五种或四种修法之一。


    【直译】灭除了贪瞋痴三毒的障碍,游戏种种神通,诸如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力、六度波罗蜜之力,成就正念、止观、六通、三明之力,如法调伏刚强众生之力。像这样的种种道力,一切都圆满具足。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25〉【经文】灭三垢障,游诸神通。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axr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