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845362/8a140fa86ba25487.jpg)
我是一个四岁孩子的母亲,自认为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应该是他最亲近的人,可是前两天孩子说出的一番话却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事情的起因是,我要带他去看牙,他却在那里玩玩具不愿意去,于是我就生拉硬拽地把他抱上了车。这一次,儿子倒是没有很激烈的反抗,但是在车上却开始闹开了情绪,又生气又难过地对我说,以后再也不要妈妈了,妈妈坏。
上幼儿园之后儿子学会了“坏”这个词,虽然听着不顺耳,但我知道那是他跟幼儿园的小朋友学的,所以有时候大人不能满足他的愿望或者和小朋友起了冲突之后,他说一句“坏**”,我也不是很在意。而这一次居然说了一句从未说过的“再也不要妈妈了”,我的心情瞬间沉到了谷底,就好像被最亲密的人抛弃的感觉,四年来辛辛苦苦的付出竟然换来了孩子这么一句话。
看他当时的样子,认真严肃,一点也不像开玩笑,在我的继续追问下,儿子说明了原因,妈妈凶我,还关我小黑屋。
呃,好吧,我顿时哑口无言。因为这些真的是我曾经对他做过的“坏事情”,这样看的确是个“坏妈妈”。
儿子很调皮,也任性,有时候执拗起来十头老黄牛都拉不回来。身边的亲戚朋友常常告诉我,得厉害点儿,找个压得住他的人好好管管,要不然长大后真不得了。
这些话我记在了心间,也觉得使出了浑身解数,孩子依然顽皮任性没有底线,于是决定采取“暴力手段”来整治一下他的坏毛病。
所谓的“暴力手段”就是要“厉害点儿”,调皮时说话的分贝高一些,语气重一些,表情“狰狞”一些,严重一点的就是把房间的灯关掉,陪着他待在小黑屋里和他讲道理……
本来以为这样做能唬到儿子,没成想,适得其反,儿子越发调皮,也越发的不听我的话,更让我焦心的是儿子对我产生了排斥感。
父母之所以会用“暴力”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更多的时候把孩子看成了自己的附属物,想怎么处置便怎么处置。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埋藏在心底深处的自主意识逐渐觉醒,便从反抗延伸出记恨、对抗,甚至其他暴力倾向。
现在想来,自己无疑也是陷入了这样一种自以为是的主导局面,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主体的存在和被尊重的需要。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向我诉说过她的经历。她的原生家庭中,母亲在她小时候从来不打骂她,父亲脾气却不好,时不时会因为她的任性而责骂或是偶尔打她一次,所以小时候,她和父亲的关系很糟糕,即便一家人和睦相处时,她对父亲也是满满的敌对情绪,不爱和父亲说话,开家长会从来不让父亲去……而父亲也确实对她很是关心,高中之后开始上晚自习,父亲害怕她一个女孩子晚上回家不安全,每天都等在学校附近的小路口;上大学之后也时常把自己攒的钱给她零用……
其实她长大之后,就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而父亲的脾气也改变了很多,不再如从前那般激烈,可是对于朋友来说,却根本和父亲亲近不起来。
曾经她也为此苦恼过,自己对父亲也不是没有感情,也感激父亲为自己做的一切,但是总有一种淡淡的疏离感,小时候父亲对她的责骂仍然历历在目,虽然不怨恨,但是却成为一道道伤疤,不疼,却难看。
最近,我正在读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治疗师、被害人学专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的《冷暴力》一书。在我以前的认知里,冷暴力就是采取冷漠的态度去虐待对方,可是通过书里的介绍,我才明白,冷暴力的范围不仅限于此。从亲子关系来看,表现为直接虐待和间接虐待,而父母对孩子的拒绝和责怪都属于直接虐待的冷暴力。
作为父母,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打着“教育的幌子”说“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不分青红皂白,只要孩子不听话、难以管理就采取责骂的方式,以我们狭隘的认知给孩子的哭闹、不配合定性。可事实上,是我们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忽略了通过关怀、沟通来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而这一切所需要的是耐心,这是这个时代的父母最缺乏的东西。
有人曾说过,不管我们怎么打骂孩子,孩子都会爱我们。可是,我想说,我们对孩子所有的怒吼、责骂,甚至冷淡,都会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即使他们真的深爱我们,却因为这道鸿沟越拉越远。
爱,只能变成远远的爱,再无我们所期盼的亲密。
为人父母,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子女,他们也是第一次,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互相尊重,把成年人的阅历和宽容还有耐心留给小我们很多的宝贝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