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以戒為師
【以戒为师】(46)

【以戒为师】(46)

作者: 无心妙心 | 来源:发表于2017-04-08 15:59 被阅读1次



    如何修学戒律 ⑿

    戒是定慧的基础,而修定发慧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持戒。如果没有定和慧,持戒只是依靠意志的力量,那是比较被动的。倘以定慧之力作为辅助,持戒就有了坚强的后盾。所以说,止观是持戒的保障。

    以上,结合修学佛法的五大要素,提出如何修学戒律的几点方法。

    修学戒律,一是要根据佛陀制戒的精神来实践,二是要把戒律放在整个佛法修学体系中重新认识。惟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理解戒律在修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持戒。 (完)(摘自《济群法师网站》)


    戒 品 ⑩

    若有智慧人,欲得三种乐:名誉、财、天乐,则应受持戒。

    注:智人若欲得三种福乐,即第一、在现世欲得善好名誉。第二、欲得多有财产。第三、欲得逝后生天,享天上之福乐。则应于现生持戒清净,戒行清净,则三种乐,皆可得也。(摘自《佛陀语录》黄仁堪译)


    戒德问答 ⑩

    阿姜李

    3.戒有多少种?

    第三问“戒有多少种?”可回答如下:专义上区分有五类,指五戒、八戒、十业道、十戒与227戒。广义上区分有两类:一类是居士戒,另一类是比丘与沙弥戒。

    从另一个角度区分,有三类:与身业有关的、有语业有关的、与意业有关的。

    再换个角度区分,有两类:基本戒[初梵行戒],即必须首先学习与遵守的五条基本戒律,如杀生戒;一旦掌握之后,下一个层次是仪表规范,有关个人行止,如就餐等。

    再换一个角度,有两类:世俗与出世。出世戒德,既可是居士戒、亦可是比丘戒。假若某人,不论僧俗,已证得心的真实正态,他的戒德便已出世。不过,尚未达到入流正态者的戒德──不论居士比丘、不论是否严格持戒──只是世间的。世间的戒德,本质上无常,时而清净、时而不净;持这类戒者,有的生天界、有的下地狱。不过,出世戒德恒常、直趋涅槃。此类戒德排除了在四恶趣重生之可能。


    制戒因缘 ⑥

    须提那禁不起他妻子这些甜言蜜语的挑拨,结果,他的心被摇动。为着生育孩子,他做了淫欲的奴隶,妻子的俘虏,因此犯下波罗夷罪。

    须提那事后也很后悔,一失足成千古恨,他怨怪自己没有坚决的意志,不能控制住奔放的情感。事后他回到僧团中的时候,已失去本有的精神,大家都知道他被女色诱惑,因此责难就纷纷而来,甚至有人就把此事报告佛陀。

    佛陀把须提那叫到座前,问道:“须提那!你要照实说,你出家以后,是不是又再和妻子同宿了?”

    须提那老实的回答佛陀说:“是的,佛陀!他们对我的责难和批评并不冤枉。”

    (摘自《佛教天地网》)


    五戒与现代心理健康 ⒁

    (五)忏悔与心理疾病治疗

    我们娑婆世界的芸芸众生自无始劫以来在身、口、意上积集了太多的业障。“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们一定要时时忏悔自己的思想、行为,来消罪业除障,解脱才有根基,才更有把握。

    忏,为梵语“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因此,“忏悔”就具有了自己承认并对人发露所犯罪过以求容忍宽恕之义。忏悔是在自己做错事之后,知错改过的表示,也是一种不甘堕落、向上升进的心志。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轻重之分。同为杀生戒,杀生的果报有轻有重,它是根据所完成的因缘来决定的。

    (摘自《佛教导航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戒为师】(4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il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