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几年前,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意大利玩耍,其中有一个行程是参观一个法国贵族的“别墅”。这个行程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个行程中,法国的“大管家”带我去了他们的厨房,他们其中的一个60多岁的和蔼老奶奶亲自教我们做饼干,整个过程非常的愉快和融洽。最后我们一起合了影。
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古堡中的人。但拉近我和古堡人距离的是通过了一件事情,一起做烘焙。
概念
案例
上世纪50年年代,某家食品公司发现,他们的蛋糕粉一直卖不好。研发人员对配方不停改进,用户就是不买账。最终,美国心理学家欧内斯特发现,蛋糕粉真正滞销的原因,是因为蛋糕粉的配方太齐了。家庭主妇损失了“亲手做的”这种感觉。
于是欧内斯特提出:把蛋糕粉里的蛋黄去掉?这个想法被称作为“鸡蛋理论”。虽然这位烘焙增加了难度,但家庭主妇觉得,这样做出来的蛋糕,才算是自己亲手做的。蛋糕粉的销量快速得到了增长。
后来,一位叫桑德拉的美国大婶,根据鸡蛋理论,提出了一个“70/30法则”。这就是说:如果你使用70%的成品(比如蛋糕粉)和30%的个人添加物(比如鸡蛋),你就能用最少的劳动,把工业化的食品变成个性化的美食。
鸡蛋理论,是源于消费者的一种行为特征:我们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
为什么会这样呢?
美国行为经济学家丹·爱瑞里认为,我们对某一件事物付出的努力不仅给事物本身带来了变化,也改变了自己对这一事物的评价,付出的劳动越多,产生的依恋越深!
运用:两个方法
第一、让用户有参与感
小米是一个经典的案例,让早起的用户参与它的手机操作系统MUI的功能和体验设计,获得了一批忠实的种子用户。
苹果的IPOD,提供了一项免费的服务:激光镌刻。消费者可以为自己购买的商品创造一段文字,苹果公司可以将字刻录到商品背后。增加消费者的参与感。
第二、让用户付出劳动
如果你是开一个蛋糕店的,你可以让消费者在最后自己的蛋糕上,写上“生日快乐”四个字体。这样用户会非常有参与感。
总结
鸡蛋理论,是指人们的一种行为特征,对投入越多的劳动或情感的物品,就越容易高估它的价值。
第一、让用户有参与感,可以设计投票、选择、搭配等
第二、让用户付出劳动,留30%的工作给用户自己做,这个商品就能在他的心目中镀金。
注:此文是本人在学习刘润老师在得到平台的《五分钟商学院》后的自我记录以及总结。里面的概念内容基本都是来自刘润老师,其他部分会有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刘润老师的五分钟商学院每一节课都能给我带来启发和学习。感谢刘润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