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巢湖文海散文
另一些角度看历史--《中国大历史》读后

另一些角度看历史--《中国大历史》读后

作者: 老麦2018 | 来源:发表于2020-01-31 21:39 被阅读0次

    黄仁宇老先生的书,文笔有些拗口,也许是先用英文写作,再翻成中文的缘故吧。

    不过开卷有益。至少读了黄老的书,让人可以跳出传统的从人与事的角度读历史,开启了另外一些视角,比如地理、气候,以及经济税收。

    首先说地理和气候,黄先生在第三章精彩的论述了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了中国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每个国家都不大,黄河穿行其间。但是黄河土质松软,经常淤塞泛洪,一旦引起水灾,旁边的国家就遭殃,民不聊生。

    另外中国是属于季风带气候,降雨也不均匀,这就造成了有的年份,某些国家大丰收,而有的国家因为旱灾颗粒无收。所以为了生存,遭了旱涝灾害的国家,经常为了粮食而征战。

    在这种地理气候条件下,只有把国家做大做强,拥有更多的地域,统一调配整个国家的供给,才能很好的抵御局部地区旱涝灾害对整个国家民生的影响,保持政局的稳定。所以这是政权逐渐走向中央集权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方面,中国从东北到西南有一条“十五英寸等雨线”,和当今的长城疆界相似,线以东南,雨量充沛,适合农耕,而线的西北,少雨,只能游牧为生。这样的局面就造成了中原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侵袭,尤其是游牧民族气候不利,生存堪忧的时候,毕竟中原的农耕有着更多的粮食储备。

    但是这条“十五英寸等雨线”太长,单凭任一小的诸侯国无力抵抗强大的蛮夷入侵。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要求中原需要有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来抗衡外族的入侵,赢得长治久安的局面。

    经济税收上面看历史,是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角度。其实国家和小家一样。发展离不开经济,金融。不管你是要征战,还是要大兴土木修建一些重要的工程,比如京杭运河、比如颐和园、比如阿房宫。都得有钱。

    而钱从何来?在一个农业为主的社会,只能是从农户中抽税。税赋还不能太重,如果重了,民怨积愤,政权会不稳,有一个平衡点,太少了,国库空虚,也干不了什么事。

    所以,当讲到某个朝代内向和软弱时,其实从经济上看,是因为国库中空,实在是没有能力征战太多,经济不好,国力当然强大不起来。

    另外,书中的另外一个观点也挺有意思。从国家管理者的角度看,“在任何条件下,私人财产之膨胀总会产生问题。这私人财富可以立即变为政治权力,有时这些财富也避免不了在政治场合之中角逐。”

    这一点,即使在当今的时代,也有些参考价值。树大招风,当私人财富的积累太多时,带来的你真说不清楚到底是福还是祸,因为这些财富可以干的事情实在是太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另一些角度看历史--《中国大历史》读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qn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