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推行以来,深度学习被喊得很响。一直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达到深度学习。今天读了常老师的书,与我过往的教学实践产生了美妙的链接。原来我一直走在深度学习的路上。那深度学习需要关注哪些要素呢?
一、专注而沉浸
学习是快乐的,特别是沉浸其中。有时候忘了时间,忘了饥饿,忘了周围的一切。这样的学习带给人愉悦的体验。就像孔子说的那样,“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一定体验到深度学习的快乐了,连老之将至都忘了。
记得我在准备《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阅读课时,就是沉浸式的读书。读完以后,参考别人的思路,读了很多别人的教学设计。以及对这本书的不同视角的理解。最后聚焦在自己的思考点上,琢磨用什么样的活动来突破自己设计的问题。整个从阅读原书到阅读与这本书有关的参考资料,都沉浸其中,做了大量的摘抄,把自己的思考随时记录下来,专心致志的琢磨探索。最后确立自己的思考点,用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上落实。这样的深入阅读,聚焦研究,丰富活动。让自己在阅读中获得了高峰体验,也带给学生深度的愉悦感。
在沉浸式的阅读中,有了独特的思考,有了更多的发现。感觉读书备课就像探宝一样。每天带给自己新的收获。这种专注而沉浸的阅读,带给我深沉而丰厚的收获。愉悦而满足的幸福体验。这就是深度学习。
二、反馈要及时
任何学习,如果有积极正向的反馈。学习效果就会好。常老师讲了游戏的例子,让我很震惊,也很信服。游戏之所以让孩子那么入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游戏给你及时的反馈。你打完一个级别,会进入更难的挑战中。越有难度对你来说越是挑战,而越挑战,越有成就感。及时的反馈,让玩家及时的知道自己玩到了什么段位,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的判断提供依据。
我们学习也如此,学生写的小练笔,如果能当天的自习课上就反馈,学生就会进一步的调整。在调整完的基础上再进行训练。这种成长就能看得见。而且孩子们状态很积极。在反馈的时候,更多的是正想反馈。说出孩子的优点,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升,提升的路径是什么,与学生进行沟通以后,效果往往出奇的好。
读了常老师的书,感觉就像在点评我过去的一些做法。对于学生的作业,不仅认真批改,而且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对学生的优点、长处大肆表扬。甚至做成PPT表扬,表扬的时候就文中的几个句子,我写100多字的点评。被表扬的学生积极性就特别高。每次作文课我都要进行这样的点评,点评完之后效果非常好。孩子们更加愿意写了。及时反馈,有利于带着孩子们走向深度学习。
三、教思路,学习更精熟
对于复杂的问题,教给孩子们要学会分步实施。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步骤,有方法,刻意训练,学习容易走向精熟。
常老师告诉我们,要熟练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并把知识点记熟了。先要实现长久记忆。这就需要不断的巩固。巩固需要各种方法,如放在情境里巩固,放在具体的检测里巩固。当知识点上没有障碍的时候,知识才更容易连成一块。而大脑最善于记得就是被理解透彻的信息。教师还需要带着学生做结构化的整理。让所学的知识与所用的技能形成紧密的联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这样不断的强化反复。知识不仅记牢了,而且运用灵活了。
有了学习的基本思路,放在知识体系中记,学会左右勾连的记忆,形成知识模块,在反复的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思路让学习越来越精准熟练。这也是深度学习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四、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测验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分类摸底学情。根据学情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就有更强的针对性。
这个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稍微有一点挑战性。这个挑战的边界在哪儿?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现有的水平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不需要教。从学生现有的水平出发,教师有梯度的给出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准确的把握学生的真实水平。如果学生面对任务感到恐惧畏难,无从下手了。那么从易到难,这中间的这段距离,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段距离需要教师,指引点拨扶持。而在这个最近发展区内,设计教学得当,学生进步的最快。
在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用心学习,最容易获得成就感、满足感。慢慢地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不断的聚焦,不断的走向深度学习。
读今天的书,回望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明白了深度学习需要关注几个方面,专注的学习,及时的反馈,要有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当教师关注了这几个方面的要素。带着学生畅游在学习中,学生在用心学习中不断的体验到成就感,满足感,愉悦感,深度学习就发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