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真的没有那么不堪

作者: 周多余 | 来源:发表于2017-11-13 15:34 被阅读0次

    数天之前,爆出上海幼师虐待儿童事件,把幼师这个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致使幼师成为医生,导游,城管之后又一个饱受社会质疑行业群体。

    其中其他行业我个人是没有发言权的,单单就导游这个行业作为曾经从业5年的小导游发表一些个人见解。

    中国导游行业发展经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1978年中国有了入境游,1990年代,中国公民旅游走向爆发,再到今天中国成为最大的出境游国。作为行业第一线的导游群体,他们挣多少钱,对外界来说一直很神秘。与旅行社分成,拿小费,客人购物提成,境内境外不同团的利润差……旅游行业从国家管制到逐步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这个职业的收入也经历了波折起伏。

    在此之前我咨询一些朋友对导游这个职业的一些看法,请他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对导游的看法,我得到的反馈分别如下:骗子,土匪,强迫购物,py交易。。总之我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词汇。

    然而翻看导游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影响整个行业口碑的因素一部分源于市场体制的变革,一部分来源于人性的导向。

    最早期的时候,旅行社是由国家组建的,主要面向外国游客,目的是为国家创汇。当时的导游一般都是从培养外交官的外语学校毕业,分配成为导游,带着外国人游览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物质供应尚不丰富,当入境导游不仅可以带回新鲜的面包、奶油,还能随团住宾馆,坐飞机,与外宾接触也让他们言谈举止、思想上最早受到西式影响。

    而随着国家批准的公民出境目的地逐渐增加,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有一些机关单位里“有身份”的人出境游,他们去中国的香港澳门,或是国外东南亚,买珠宝首饰、时髦礼品回来送给亲朋,非常光彩。再之后,出境旅行的游客群体扩展为富裕人群,今天的中产阶级。不过,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团队游客 “上车睡觉,下车尿尿”的跑马观花模式,让中国整个旅游发展与国外的成熟市场还相距甚远。

    1997年中国政府放开旅行社主体性质之后,民营旅行社壮大,国内旅行社数量迅速增长,竞争加剧也导致导游与旅行社的关系、收入发生变化。

    前年5月,云南导游陈春燕“辱骂”游客的视频在网上曝光并引起舆论哗然,公众指责云南零负团费现象严重,导游强迫游客购物,随后陈春燕被吊销执照。事实上,这些游客参加的是价格1元的购物团,默认在行程中有购物消费。

    事件是整个行业发展过程中长期恶性竞争酝酿发酵的后果,而导游无奈在“零负团费”模式下承担了骂名。

    作为一个受政策主导的行业,1993年政府表态积极鼓励旅游业,行业随即迎来飞速发展,国内观光旅游兴起。旅游企业申办门槛降低,全国旅行社数量大增,而游客往往觉得越便宜越好。市场上形成恶性竞争,追求低价。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第四季度,全国旅行社数量蹿升到2万7千多家,与此同时旅行社利润不断走低,竞争形势早已不受控制。

    一位旅游业研究者的论文显示,1992年到1996年,中国旅行社的行业平均利润率从13%下降至不到3%。2005年的时候,行业净利润率更是降到0.1%。旅行社尽量压低成本,并衍生出新的盈利模式—旅游购物。

    低价竞争催生了零负团费现象,一些旅游产品价格不到百元,甚至不要钱,全靠旅游过程中的购物消费赚取旅行社和导游的佣金。

    导游和旅行社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导游数量随着需求增长,但旅行社养不起导游了,导游们从有固定薪资的正式员工变为“无业游民”,收入变得很不稳定。往往旺季的月份平均收入在6500到7000元,淡季往往一个月有不断的导服团就算不错。五险一金加上基本工资,成本太高了,许多公司只能养兼职导游。要让低利润的旅行社养活所有导游和领队,简直是“天方夜谭”。另外,旅游行业季性明显,就哈尔滨而言,冬季用人集中,淡季导游就变得供大于求,专职导游成了一笔消化不掉的负担。

    以我之前就职的某旅行社为例,公司内部并无一人专职导游!!往往需要导游时就现找导游。。。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注册导游证的人数约80万,其中旅行社长期聘用的导游不到20万人。

    在此情形下,为保证旅行社和自己的生计,导游负担了巨大压力。

    我作为导游时的工作历经是这样的:平时没有正式工作(因为旺季的时候要每天去带团,而淡季则会很闲,一般公司不会要一个一年只工作半年而且这半年还分为2个三个月的员工),平时就等着旅行社打电话找你带团,我们先垫付团款,收入就靠购物,带一个团大概能拿100元到300元的导服钱(1团3至6天不等)。要想带消费能力高、给小费较多的优质团,往往还需要倒贴给旅行社人头费。(俗称为填坑,普遍的情况是,导游需要先垫付相当于或者高于一个团出行成本的费用给旅行社,之后通过游客购物的提成来创收。每一次带团都是一次赌博)

    而中国游客习惯了低价产品。国家曾在2013年推出《旅游法》禁止旅行社零负团费产品的时候,旅游线路有过一轮大幅涨价,旅游业者随后发现产品卖不动了。

    我曾在遇到一拨50岁上下的游客,他们来哈尔滨参加600块钱住三晚的购物团,过程中我推荐客人参加参观冰灯的项目全车瞬间就没有声音了,过来好久有一个客人对我说:“导游我们不去了,冰灯我们看过了。”我就随嘴问了一句在哪看的,当时我还在想难道中南地区也有冰灯了? 顾客回答我说:“电视上!”当时我的想法就是,好像人们不是为看风景,而是因为图便宜来的。600块钱只是换一个城市住三晚连一个城市最著名的景观都不去看看,请问这次旅游有什么意义?

    话到这里,大体要表达的 我也表达清楚了,导游变成如今这种“过街喊打”的情况,真的不全部取决于导游本身。在这个行业里有多少只是单纯的想养家糊口呢?

    旅行社的激增,使旅行社为了推广线路往往压低成本,甚至出现了0团费,负团费的行程。而导游只不过是需要挣一份钱而已,钱不可能是旅行社出给我们(因为已经是0团费负团费,意味着他也是亏钱的情况),也就只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希望广大游客可以理性消费,不是所有的馅饼都是免费的,尤其这种关乎着一群人生计的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导游真的没有那么不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yz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