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旅途随笔散文成长励志
吃土七年,他竟然活成了大家都羡慕的模样……

吃土七年,他竟然活成了大家都羡慕的模样……

作者: 程景至 | 来源:发表于2019-08-09 13:46 被阅读66次

        我想,于我而言,巴东之行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认识了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青年教师——袁辉。一个我此前从未听过的名字,却在那天的那一课上深深地钻进了我的脑海,一如他成就的事迹一样,再也挥之不去。

    图片来自网络

      一.初见

        人生的奇妙之处在于处处充满着未知和感动,正如初次见到袁辉。

        那天是我们培训行程进行的第二天,下午突发的身体不适让我无法参与当天的实践研修活动。我向班主任和组长请完假后便窝在酒店休息。当时极度的不舒适已经让我停止了思考,我靠在床头,一睡就是一下午,再次打开手机时,第一时间就看到班主任和组长的叮嘱:“让我好好休息,调整好,一定争取参加今晚的讲座……”看了一眼时间,发现距离讲座开始只剩下不到10分钟,我支撑着身体从床上爬下,顺着走廊走到了会议厅,刚踏入时,几位负责培训的老师们站在门口与一位身材中等,穿着朴素,皮肤略微有点黝黑的男士握手、交谈,彼此之间存着几分熟络,也存着几分敬意,我一边揣测男士的身份,一边走向座位,“不会今天的讲座主角是他吧。”

        没过多久,主席台处传来宣布会议开始的声音,紧接着就是一阵齐整的掌声。没错,上台的就是刚才的男青年,他迅速地从后走向台前,表情较内敛,举止较拘束,然后和我们打了声招呼,同时还谦虚地摆摆手,强调自己没有主持人介绍的那么厉害,接着就开始了他的发言。他准备了ppt,ppt里没有太多的文字,只有很多与他现在工作相关的图片以辅助发言,没有太多的累赘和铺垫,他就开始给我们讲他七年的支教经历。

        初次见他,朴素、简单、内敛、低调,但却不乏沉稳,以及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乐观。

        二.初识

        袁辉老师201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毕业后工作半年,但是最终还是拗不过自己内心深处对支教梦想的执念,他毅然决然辞职,走出繁华城市,背着背包踏进了西部的大山里。

        在来到巴东前,他先后去过四川凉山、黔南等贫困山区支教,但是终因语言不通,他离开了那些地方,而为了让自己的支教工作更有效率,支教理想扎得更深,他辗转来到了恩施巴东,从此在这里一呆便是七年。

        七年的支教生活,并不顺遂。初来时的不解和不适不断地在考验他,正如他刚走进姜家湾教学点,已经在那里扎根多年的“拐杖教师”谭定才就不无怀疑地说道:“很多农村教师都熬不住这里的艰苦,一个个都走了,你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来这里教书,会是真的吗?我们这里工作环境差,待遇也不高,你是不是去找一份好工作?”而面对质疑,袁辉老师没有过多的解释,说了一句“我更愿意去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饱满”后,便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当”:20多本书,一个睡袋,几套衣服,开始安顿自己的新“家”:一张床、一张书桌,两条凳子,一个锅。正是“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袁辉老师不拘一格,他在教学过程中喜欢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形式不限于一桌一椅,他会将学生带到户外进行授课,课堂教学内容不限于一文一画,他会将情景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穿插进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山区孩子们能对学习和课堂产生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他眼中所谓的“创新”教学却不被学生家长们接受,家长们质疑袁辉老师的专业性,认为他们眼中的志愿者在“玩笑”教学,不少家长甚至直接跟校方投诉。这让袁辉困惑不已,然而,孩子们在学习上的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袁老师教过的学生在同年级中不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成绩都是最棒的,家长们看到孩子的变化也渐渐接受和支持袁辉老师的教学风格。

        在山区支教,不仅生活和教学条件艰苦,而且获得的报酬非常微博,当时袁辉老师每月只有1000元左右的补助,他没有将这些补助花在自己的身上,而是用于资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除此之外,他还通过自己的资源和人脉,带动很多社会力量关注和资助乡村教育。就是在袁辉的影响下,其母校南京大学及武汉多所高校向巴东基层派出了志愿者服务队,助力乡村教育扶贫。

        袁辉老师在发言中说道,“在年少的时候,他就曾幻想自己未来生活的环境一定是非常纯粹,不含任何杂质的,在这样的纯粹环境中去追求纯粹的梦想,所以能够七年呆在山里活到今天,自己觉得十分的满足。”在整个发言中,他没有华丽的辞藻来修饰自己的支教生活,没有用空洞的号召来为他的支教之行纳威,他只是一字一句,时而停顿,时而逗笑,像跟一群老朋友讲故事般的语气叙述自己的支教经历。虽然,今天发言的主角是他,但是ppt中的主角却是山区孩子们一个一个的笑脸,山间清晨一幕一幕的美景。他言语间,表情里传递出的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让我钦羡不已。

        那一刻,我陡然发现,原来有时候生命的厚度根本不是因为自己获得很多,而是因为自己奉献了很多,随之而来带给生命无形的积累。袁辉老师就是一个用脚步在大山间丈量人生高度的楷模。

    三.初赞

        “学出名门却蜗居深山,才华横溢仍别梦都邑!你摒弃的是浮躁喧哗,燃烧的是少年壮志;你咀嚼的是寂寞乡愁,种下的是智慧火种!崎岖山路镌刻你青春轨迹,书声琅琅感恩你岁月芳华!”这是2017年“感动恩施”年度任务颁奖现场举办方给袁辉老师的颁奖词,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了一个来自他乡的支教青年七年的支教生活,七年的艰难和不易,七年的贡献和影响,更概括了他七年的初心和支持。

        2018年,腊八节这天,马云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在海南三亚举行,袁辉成为了破例入选的一人。在颁奖现场,袁辉老师的发言接连获得7次掌声。他说:“我们穿越了时空,来到南国胜地。三亚温暖的海风真让人着迷,也更加坚定了我前行的脚步。我会继续探索更好的课堂,让孩子们学的快乐而高效;我也会继续用心陪伴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的童年充满阳光和温暖。”不论在哪,不论站在何种舞台,不论获得何种褒奖,袁辉始终铭记自己的身份和前方,荣耀只是更加坚定了他想要做好一个乡村支教老师的初心,荣耀只是更加坚定了他去践行支教这件事情的意义,荣耀只是更加坚定了他去帮助更多乡村的孩子通过获得教育,走出大山,然后走进我们的新时代,去感受新时代的变化。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雅当贝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撼动另一个灵魂。”袁辉老师就是用一个教育者的工作担当去践行教育的理念,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习的。

        这些加诸在袁辉老师身上的光环是听完他的发言后,我自行下去查询的,而这些所有关于顺遂、关于荣耀、关于成功的后续故事是袁辉老师在本次发言中只字未提的,他只是开心地在台上分享支教生活的乐趣、支教生活之于他的意义以及支教生活给他带来的变化。本是一个奉献者的姿态,却依旧在面对众多的追捧和喧嚣下依然给自己贴上了“索取者”的标签,此种无声胜有声的注脚是我们众多踏入教育行业,立志终生从事教育行业者的人无法纯粹做到的,那一刻,我在心底为这样一个教育人竖起了一个大赞。

    四.初省

        记得研一时,一次专业课上,学院一位老教授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送给了我们八个字:“善取善弃,忠于一事。”那个时候,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对于教授的八字箴言,我们也欣然接受。现在回头想想我们那时的“点头”,其实更多的是看向于外的接受,觉得教授发出此言不仅基于学识,更多的应该是基于人生的阅历,所以我们当时很多人只是听过,却并没有记住,甚至没有用行动践行过。后来,我们工作后,越来越觉得,教授当时的赠言含有多重的人生分量,她不过是用最简单的字句概括了人这一生所有的追求和获得。

        袁辉的发言恰是用自己的纯粹行动诠释“善取善弃,忠于一事”,他心中的一事就是“教育”,从他踏入大山开始,他就立志要用自己的坚持和初心去发展乡村教育,也正是因为袁辉老师这样的坚持,才给我们的国家、社会、城市不断输送了有着不同生活环境和不同成长经历的人才,也正是因为这样一批人才的涌现,才让我们这样一群人,一群活在“快时光”里的人们,能够停下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大不同。我们每一个行业、每一个职业、甚至每一个个体才开始觉思自己的浅薄和狭隘,开始接受这个社会的多元,最终也才有更包容的社会的出现。

        于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有着“乡村教师”身份的袁辉老师到底又帮助我们做了什么呢?他不过是利用他的热情和真情帮助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身心素质健康、三观端正、态度乐观的青年,因为这样一群青年的存在,我们高校教育工作才有激情、有活力、有前途。

    五.初心

        戴维•布鲁克斯在他的《品格之路》书中谈到,“简历美德”是你在简历中列出的那些美德,也就是你贡献给就业市场或者有助于你在外部世界功成名就的那些技能。相比之下“悼词美德”则涉及更深层次的内容,是未来人们在你的葬礼上谈论的美德。无论你是否和蔼、勇敢、诚实或忠诚,无论是与人相处得是否容下,“悼词美德”都存在于你的灵魂深处。

        简单来说,“简历美德”是关于基于物质的、可见的、可数的、可评估等方面核定的美德,而“悼词美  德”则是基于精神的或者信仰的,不可见的,不可数的,甚至不可评估等方面核定的美德,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在当下我们在评定一个人的时候更多看中的是他的简历美德,而不是悼词美德 ,小到家庭教育,中到学校教育,大到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私领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法触及甚至无法改变在学生心中形成的教育理念;社会教育是一个泛领域,其中的变量太多,且不同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和制约作用不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法发挥有效作用;而只有学校教育是我们发挥作用的有效领域,这个有效领域把控地好坏,向前既可能撼动家庭教育中南辕北辙的教育秉性,向后又能触动社会教育中泛泛而谈的教育劣性,从这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人,也就是教师群体在立德树人中就起着关键性作用。

        无疑,袁辉老师在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立德树人,用行动守住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从“简历美德”的角度而言,按照现有的人才评估方式,袁辉老师是不出众的,在众人眼里他只是一介书生,朗一世书声,或者更加简单点他只是一个乡村教师;但从“悼词美德”来看,他无疑是完胜的,心中对教育事业的坚持,对立德树人的信仰,彰显了为师一时,为生一世的情怀,就是因为他所具有的悼词美德才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之敬佩,并开始审视自己的初心。

        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袁辉老师做好了学校教育这一环节的工作,支教当地的人们认可他的工作,并在家庭教育中去引导自己的孩子要去做一个像“袁辉老师”这样的人;在支教地以外,因为他的无私奉献,越老越多的社会人士和社会力量关注乡村教育,进而下乡支教行动蔚然成风,社会上多了关注落后地区发展、关注弱势群体的一拨人。他的行动让三个环节的教育行为和成果相得益彰,这应该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初心了。

        而现在轮到我们了,一群肩负着更重的立德树人任务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轮到我们回归初心,我们在这个育人的关键环节也要像那些在不同教育园地里砥砺奋进的师者一样,用自己能育人、要育人、育能人、育好人的初心去做好我们的高校教育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我们培养出的人是有信仰的,有追求的,这才是教育的初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吃土七年,他竟然活成了大家都羡慕的模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zc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