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没有谁像我一样,因为这句话就一直把自己当孩子的老师了呢?
如果不是,那你觉得这"第一任"的任期是多久呢?
前两天,上初一的大女儿跟我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起因于一件很小的事儿。她的钢笔笔尖摔坏了,来找他爸爸帮她换一个笔尖,可是这个备用的替换笔尖是个书法笔尖,写出来的字很粗。她说,算了,就这样用吧。我说这么粗怎么用来写笔记呀?任何事情都至少有三种解决方案,你再想想别的办法吧。可她一直坚持,算了,就这样用。
其实我心里的答案是,你可以重新去买一个替换笔尖,或者干脆买一支新的钢笔呀。当我把这个心里的想法说出来的时候,她音量提高八倍,"我知道啊,可我不想那样做,不行吗?"
我想起她上上周末的数学作业有道题做错了,可是她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老师也没讲。好不容易在我们的鼓励下鼓起勇气去问老师,老师回复说这么简单的题要自己动脑筋思考,不要动不动就问老师。
为这个回复,我还专门去找老师沟通了。老师的意思是觉得这种题她可以靠自己思考去抠出来,这样会比老师直接告诉她答案更有成就感。
可这孩子既没有自己去思考把它抠出来,也没有去问同学或者来问爸爸妈妈,一个星期过去了,这题还是不会。她的决定也是,算了。
于是我就不乐意了,说你这是模式出了问题呀,怎么能就这么算了呢?你前天不会的那个数学题也跟今天这事儿一样,你也知道就算老师没告诉你,如果你自己实在思考不出来,还可以问同学、问爸爸妈妈,可你就是不想这样做,宁愿选择算了,对吗?
这娃竟然气鼓鼓的转身就走。
孩子走开后,她爸爸说我"我们小时候不都有做不出来的题就算了的经历吗?"我说我还真没有,我小时候是懒,很多题都没做,但只要做了的题我一定会把答案搞出来的,哪有辛辛苦苦做到半路还算了的呀。
但是经过她爸的提醒,我也意识到了,每个人的模式都是不一样的,不能因为我是她妈,就得要求她按我的模式。
到吃午饭的时候我跟她说,"妈妈刚才也反思过了,你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品质,那是妈妈所不具备的,那就是你一直都很勤奋很努力。我真的觉得勤奋努力也是一种能力,不是所有人都会的,妈妈就做不到,你的很多同龄人也做不到。我小时候是太懒了,很多作业都没做,所以高考没考好,当我看到你那么勤奋努力,有时候却还结果不太好,就心里着急,觉得特别不合算,总想把那些偷懒走捷径的方法告诉你。但我现在不这么想了,如果你不需要妈妈教你,那按你的模式去做就好。无论如何,肯勤奋努力的人,未来一定不会太差。"
听到这话,还正捧着饭碗的娃,眼泪刷的一下就掉下来了。我知道,这不再是生气委屈的泪水。
有点意外的是,她晚上主动来找我,让我给她分享应试技巧,讲作文应试套路,我不同意,说怕把她带坏了,她还哄我说老师也跟他们说过要做聪明的懒人。
昨天期末考,晚上回来一见到我就说今天考试的时候题没写完,我又吧啦吧啦准备教她怎么规划考试时间,还好,看到她不愿意听的表情及时刹车了。跟她说"没事儿,你妈每次考试都能把题写完,却只上了大专,你爸经常写不完题,还上了本科。说说看你今天是怎么做的?"
她一听就乐了,接着很开心的跟我分享,她在最后只剩五分钟的时候,是怎么去对那道10分的大题去做抢分的动作的。在我肯定她做的都对之后,她表示希望我能给些建议,怎样避免这种写不完题的情况再出现,然后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
到这时我才意识到,从小省心懂事的孩子,真的到青春期了。青春期孩子需要的妈妈,已经不再是老师了,可能心理咨询师才是比较适合的角色。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老师跟学生是施与受的不对等关系,主要用讲解模式,而心理咨询师更擅长倾听,跟来访者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是双方一起努力去帮助来访者实现"助人自助"的过程。
当然,等孩子成长到能完全自助的那一天,咨询师也要随时准备卸任啦。
虽然孩子一辈子都叫你"父母",却在不同阶段对父母这个角色有不同的需求,老师一直当到底肯定是行不通的。当孩子来到青春期,你准备好换角色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