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这个词是在中美班听外方老师提到的一个概念,感觉非常的精妙,正好契合了近年来我对人和人之间“关系”、“连接”等主题的探索。
首先澄清一点,这里的“第三方”指的不是关系里的第三个人,更不是关系里的第三者,它指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指向身处关系中的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这种连接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又切实的存在,并且它还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发育节拍。
简单的来说,这个概念就是把人与人之间所建立的关系,当成一个有生命活性的独立体,而这个独立体的名字就叫“第三方”。就好比:两个人从完全陌生,到相识相知,再到建立信任的关系,就像双方在共同孕育一颗树种,从生根发芽,到长成一株树苗,这中间可能享尽风和日丽的灌溉,也可能历经虫灾旱涝的摧残,也许它会早早枯萎死去,也许它会发育不良停滞在干枯瘦小的状态,也许它能抗过风风雨雨,最终长成一株参天大树。而这棵树,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方”。
这种命名的好处是,它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只能被体验而难以被观测和描述的抽象情感,变得更加具象化了,以便我们可以更好的去意识、去觉知,并且更好的经营并维护我们与他人的情感关系。
我们每一个人,都毫无例外的需要活在关系里。我们身体的存活需要食物和水,我们精神的存活需要情感和关系。我们需要在关系的回应中确认自己是谁,也需要关系给我们带来喜乐与安宁,我们还需要在付出和经营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真实的价值和力量。好的关系是我们的安全岛和补给站,并且缓解生命存在本身的孤独和无意义。我们害怕丧失,恐惧分离。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渴望遇到一个对的人,好让我们精神情感有个安放的地方。然而其实能够让我们落脚的地方并不在某个人那里,而是在我们跟那个人之间共同创建出来的第三方,也就是彼此之间深刻的关系连接里。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拥有深刻美满且持久关系的人是少之又少。很多的人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关系困难,有些人带着戒备无法走进关系,有些人反复进入关系却总是没有办法去维持,又有些人甚至终生饱受不良关系的困扰。我发现在这些种种复杂的现象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当事人对待情感关系缺乏一个真正能够“关照”到第三方的视角。
比如有一些人,在关系里特别擅长“关照”自己,更多考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付出与得失,他们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想要的是什么,并且默认好的关系应该是围绕着自己的需求服务的,他们在关系里会把自己的利益维护的非常好,而不愿意为对方的需要做一点妥协和改变,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被这类人的聪明才干所吸引,但如果持续待在他们身边,你将会感到身心上的困顿和耗竭。很显然,这些人的心智发育里并没有发展出“第三方”的视角。
又有一些恰好相反的情况,有的人在关系里更擅长“关照”的是对方。他们很懂得付出甚至达到忘我,面对对方的需求和喜好,会力所能及的去满足,他们更擅长取悦和隐忍,出现冲突的时候,他们总是妥协退让的那一边,我们很容易对这样的人产生情感的依恋。看上去他们似乎很懂得关系的经营,然而其实这也并非是一种“第三方”的视角,因为在不断取悦隐忍的背后,往往积攒着强烈的不满和愤怒,单方的耗竭,意味着共同利益得不到灌溉,也意味着关系的发育不良,最终那些累积的情绪将会引爆关系的消亡。
我们会看到相当多的心理普及文,针对来自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提供解决方案,对于那些相对自我的人,往往会被提议要学会为对方着想,而对于那些相对忘我的人,则会被建议要学会拒绝,学会如何活出自我。这些建议短期来看可能有点用,但是往往很难被长久持续下去,对于关系的修复,它们并不能产生太长效的作用。因为这些方法仍然还是处在选择满足“自我”还是选择满足“他人”的一元摆荡中。并非是一个解决二元“关系”的“第三方”视角,无论是压抑掉哪一方的需求,都无益于关系的进展,亦即无益于对二人共同利益的有效维护。
那我们如何才能很好的关照到关系中的“第三方”?答案就是你们必须真的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并确认你们彼此的情绪和感受。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够拥有更多的信任和连接,这些信任感和连接感将是你们之间“第三方”生长发育的唯一基础。这对于习惯于理性思维的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面对关系的冲突,他们要么是采取回避的态度置之不理,要么就会很不耐烦的说“我不想知道你的情绪和感受,我只想知道你到底要如何”。这种方式也许有效的避免了直接面对情绪,然而损失的却是“第三方”生长发育的土壤,最终带来的就是关系恶化和死亡。其实关系中的很多冲突,如果我们关注讨论的不是冲突本身,而是冲突背后的情绪和情感,那么这些冲突大都不会再是冲突,而会成为促进双方更多理解和贴近的机会。即便真有无法协调一致的矛盾,我们运用“第三方”视角,不再把解决方式立足里压抑或满足关系中的任一方,而是立足于确保双方关系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寻求解决之道,那么一切就会完全不同。
有一些人,虽然也拥有第三方的关系视角,但是对第三方的认知却是粗浅和非现实的。就像有的人潜意识里会以为关系静止不动的,是固态的,比方说他会认为我们已经是朋友了,或者我们已经领了结婚证了,我们的关系就稳固下来了,就安心了,也不需要再为关系添砖加瓦了,当对方多次表达自己情感需要的时候,他就会认为你是在没事找事故意犯作。这些人其实就是在用一种固态的方式看待“第三方”,这是一种相对初级的思维,他们没有办法意识到关系是动态的且富有生命力的,它不仅会在不断滋养中获得的不断生长,同时也会在倦怠忽略中逐渐枯萎甚至消亡。
与上述现象类似的是以理想化的方式去看待“第三方”,这些人的盲区在于对关系超乎寻常的理想化,他们会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所拥有的关系应该是无条件的包容甚至是无坚不催的,从最初小范围的试探,到逐渐加大砝码的各种控制或边界突破,在反复挑战对方底限的过程中去完成自己对完美关系的追求和确认。然而,他们却意识不到那样的理想化其实只是一种幼儿式的幻想,也看不到在无尽的折腾耗竭的同时,双方关系的生命也正在慢慢走向衰竭和死亡。
人们彼此之间关系根植的越深入,我们就越能感觉到连接与安宁。而这个“第三方”,就是二人之间共同利益的提供者。这个共同利益被维护好了,双方都可以在这里获得安全和满足,反之,一旦双方仅从个体利益出发去占有和索取,那它就没办法茁壮的根植和发育,最终演变成第三方的脆弱和消亡,双方也会耗竭在权力争夺之中两败俱伤。
由此可见,有些常见的指责性表述是存在立场错误的,比如——
“我这样做不都是为了你?”
“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又给我带来过什么?”
“你这样的做法给我带来了伤害!”
“跟你在一起,我一直都是不快乐的…”
等等这些个人视角的表述方式,看上去个人情绪得到了宣泄,但是对于“第三方”的破坏和摧毁却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转换成“第三方”的视角来表述这些事,我们的表达就会是——
“我是为了我们彼此的关系而做的这些事,我以为这样能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好”
“我为了我们的关系做了很多的努力,因为我需要这个关系,但是我很渴望能够在这里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确认”
“你这些做法,让我很难继续对你保持信任,这样的话我们的关系势必会遭受影响,而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我期待跟你在一起,可在这个关系里我总是感觉到困顿和消耗,我想我们的关系的确出了些问题…”
当采用上述的方式去描述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用“第三方”的视角来理解关系,“第三方”被守护成彼此之间的共同体利益体,此刻的交流就有机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而不是双方为各自利益而来的抢夺战。
关系的经营其实非常的难,我们的教育更多侧重如何提高自身个人的能力,很少教人学习如何去提升关系的能力。而事实上,关系质量是一个人幸福感来源的重指标,个人成就所带来的荣耀感反而位居其次。此外,看一个人人格水平发展的好不好,关系现场就是他的主考场,关系持续不良必然暗含人格发展的停滞。
值得庆幸的是,人格的发展是持续终生的,关系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的。运用更宽阔的“第三方”视角提升我们的关系质量,高质量的关系推动人格的发展,健全的人格又促进关系的进一步提升,那么一切将进入积极的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