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格尼格尔《自控力》这本书,其实一直读到了后面,才发现几个自己挺感兴趣的概念。
读一本书,感兴趣的部分往往是触及到自己认知边界的部分,是自己认知体系当中原本没有、或者有模糊感觉但未被清晰整理出来的部分。所以让人感到惊讶、震撼同时又产生强烈的“心有所得“阅读快感的部分,就是一本书对一个读者来讲最有意义和价值的部分。
以下我整理和分析个人最感兴趣的几个概念和说法。
1、“未来自我的连续性”
“你在多大程度上认为,未来的自己在本质上和现在的自己是一样的?“
对于有拖延症的人,可能会认为未来的自己是更加强大的、能够解决更多问题、能够面对更多痛苦的人。这样的人常常会满足于即时享乐,将需要处理的事项与问题,丢给未来的自己。对眼前问题的逃避看起来暂时纾解了人的压力和烦恼,久而久之,却会让人越来越对自己不满意,并且失去对自我力量的相信,在实际上变成一个孱弱无能的人。
还有一种人,恰恰相反。常常陷入杞人忧天的焦虑与恐惧之中,从根本上来讲,是这个人认为未来的自己可能是非常孱弱、无能、无助,既不能面对问题,也不能承受痛苦。这样的人可能倾向于穷思竭虑,试图面面俱到,不仅要尽善尽美地做好现在的事,不给未来留下任何隐患,还要企图给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规划路径,求得一劳永逸。
第一种思维倾向带来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二种在我看来却更危险,它可能通向非常痛苦的神经症。
两种思维倾向,无论高估还是低估未来的自己,都是偏离了现实与真相的幻觉。
我们要真正认识未来的自己,从本质上来讲,大体上跟现在的自己差别不大,并不会比现在更加聪明坚强,也不会比现在更加弱小无依。未来的自己,还是可能比现在的自己更加成熟清醒的,但我们最好不要将现在的麻烦留给未来,或者说不要为了考验未来的自己,而于当下故意给他制造麻烦。
至于外在表现出来的形象如何,书中也说了,有一种方法,通过想象希望成为的自己,和害怕成为的自己,可以激发自己从现在开始,更有动力朝自己希望的方向去努力,行动起来,去做有利于自我改变和完善的具体事情。
2、“镜像神经元”
“人的大脑中很多不同的自我在相互竞争,争夺控制权……除了及时享乐的自我,目标远大的自我,现在的我,未来的我,还有其他人,父母、配偶、孩子、朋友、领导……“
这个概念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明确提出来我们大脑中的自我,除了各种不同的自我,可能还有几个他人,他们通过“镜像神经元”这个物理基础进入和影响我们。
不仅在行为和情绪方面,在自控力方面,我们也会模仿和感染他人,并会作为客体被他们模仿和感染。而且这个镜像,若来自你喜欢的人身上,发生的影响则更为明显。
很有趣的,这个概念可以解释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很多现象,比如“情绪传染“、”无意识地模仿某个人的动作语气口头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又比如“常年相处的两个人感觉会越来越像”,非常有警醒和指导的意义。
我们当然要努力做得好一些啊,积极传染积极,美好激发美好,这样一来,至少我们周围的人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被影响的人再作为种子去影响他周围一圈的人,如同涟漪一样连绵不绝地扩散出去,也算是影响世界的一种方式了。
3、“讽刺性反弹“
“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时候还多。这个效应在人处于紧张、疲劳或烦乱状态时最为严重。“
这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哪里有压制,哪里就有反抗。我记得《卧虎藏龙》里面李慕白好像就对俞秀莲说过一句:感情越压抑,它反而越强烈。
人的思维正是如此,无论你想刻意控制和回避某些想法,还是想努力留住和强化某些意念,首先你总是适得其反:不愿想的它偏要想,想盯住的偏要溜走;再进一步,如果你就是不服,偏要跟大脑死磕,你的压抑和控制不断加强,直到超过了一个平衡的界限,你就有可能破坏大脑的自我调节机制,导致它卡壳、滑丝、泛化,好了,欢迎你又进入神经症的领域。
尤其是紧张、疲劳、烦乱、累的时候,一定记得放过自己,放过思想。因为它不一定是真的啊。
“当人们试图摆脱一种想法,它却不断回到脑海中时,人们很可能认为它一定是真的。“
这就是大脑的欺骗性,与思维的狡猾之处。你越不愿想的,它不仅偏要回来,还以这种方式,告诉你它是真的,你越排斥,越想控制,它就越来越像真的,最后你就深信不疑它是真的了。像不像一个关于幻觉的游戏?
在我们的个人经验中,感情上一直认同我们的内心感受,理智上其实一直就在认同我们的大脑,认为我们大脑中的想法都是真的,回味它、分析它、摩挲它,并由于这些想法又引起新一轮的情绪波动。
比如红楼梦里,秦可卿和林黛玉那样的人,林黛玉都不用说了,关于秦可卿,尤氏说她:“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儿,他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所以最是情天孽海太虚幻境中的第一人,但又这么真实地像是我们每一个人。
当我们”思考“时,有时还是非常有体系的”冥思苦想“,”我思即我在“,如果我不能相信我所想到的,那我还能相信什么呢?
现在脑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会告诉我们,大脑的机制它就是这样的,你的脑子里会有各种荒诞悖谬的、顽固的、程式化的或者又是严密的、逻辑精美的、电光火石般的,各种连绵不断、破碎或完整的思绪与想法,它们不断地沉浮、闪现、经过、留下、湮灭,如果你努力驱逐它,你反而在加强它,如果你努力抓住它,你反而会失去它。
科学家们再次告诉我们,它们不是真的,无论他们看起来如何逼人地真实,真实得似乎要马上跳出来对我们产生影响,然而真相却是,那些大脑中飘荡回旋的思绪与想法,它们不是真的,只是大脑让你误以为它们是真的。
理解了大脑固有的这些把戏、套路,理解了讽刺性反弹的机制,你也就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大脑、自己的思维。该休息时就且休息,拉开一点距离,且看它来往运动,既生既灭吧。
4、驾驭冲动
下面就来到了操作的环节,人该如何面对“不想要“的冲动?从脑子中的一个想法,到了冲动这个份儿上,它已经从一种心理感受到了一种生理感觉,但你又知道你不想这么做,该怎么办呢?
“驾驭冲动——与生理感觉共处,驾驭海浪,不试图摆脱,也不付诸行动。“是的,驾驭冲动就像冲浪时驾驭海浪,随其上下,跟对待思维的正确方法一样,还是不摆脱、不控制、不强留、不理睬,不拒也不迎。重要的是不要立即相信冲动,立即被驱使着付诸行动,观察一会,等待一会,看看冲动是不是自行减弱乃至消失了……
以下引用几个书中很有启发和指导性的句子:
“忠于你的感受,但别相信你所有的想法“。
”控制自己的思想是件不可能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自己相信什么,选择自己要做什么。“
“当你做出决定的时候,你需要训练自己的大脑,让它意识到这一点,而不是让它自行其是。“
是不是在心灵与大脑之后,发现我们其实可以自行主宰?真正的我们是最有力量的,只要我们不上大脑的当,以至于沦为想法和情绪的奴隶,将我们原本充沛的能量在无谓的自控和自救中被消耗掉,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力量真正地实现自控和自救。
5、认识多个自我
书中提到“并不是只有一个自我,人是多个自我的混合体。“
作者并没有很系统地展开论述这个命题,但我觉得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我们非心理专业的普通人,知道最多的无非是佛洛依德的三个自我:本我、自我、超我,这也是我们的经验当中感受最深的三个我。然而有些时候,真的会觉得,在“我“的当中不只三个我,而是有好几个不同层面的”我“的信号,甚至是在”我“的信息之海中,还会有被内化的他人或强或弱的信号。
认识到人不只是一个自我,也不用对号入座三个自我,而是非常复杂的多个自我的混合,无疑是在自我认识道路上又前进了小小的一步。
书中几个相关的句子:
“认识自我、关心自我、提醒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是自我控制的三大基石“。
”自控力的关键就是理解这些不同的自我,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自己。“
”自控力最强的人不是从与自我的较量中获得自控,而是学会了如何接受相互冲突的自我,并将这些自我融为一体。“
“面对复杂的人性和现代社会的诱惑,保持好奇心和自我同情。“
总结一下,认识自我是无止境的,走到了这一步,我们认识到有多个不同的自我,同时存在与“我“之中,我们首先为自己的丰富性感到新奇与兴奋,接着我们耐心有序地去了解、理解和关心这些不同的自我,我们并不急于霸道地去控制、去改变、去较量,而是以我们作为主宰的宽容和自信,去接纳、抱持那许多的互相冲突、矛盾的顽皮而又脆弱的自我,在我们有爱、同情的关怀与注视之下,最后多个不同层次、不同时空、不同性状自我整合融合成了一个统一的真我,恰好也就是作为主宰的我们自己。
自我控制,在一个高度统一的人格身上,无非就是找到对个体而言真正重要的事,不要忘记,偶尔忘记了也会有个自我出来提醒,去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就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