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的日子里,深夜下班回来,“心情好与不好,来桶泡面”仿佛成了疲惫身心的唯一的慰籍品。

平平常常的过着每一天,似乎是活着的。
但有一天,平凡的自己,照镜子时,越发臃肿的身材,刺痛了心里的某一块。那一刻,顿悟了。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即使看过,也是一个开头罢了。 类似的还有,孙少平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氓》、《红岩》等等这些书,只闻其名,未曾谋面。或许,获取书中养分的方式有多种途径的我,也总有借口不愿静心去看这些伟大的作品吧。
有时候,我们总会选择故意躲避一些好的人、事、物,来掩盖自己那一刻的无知又空虚的尊严。就像,改编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当年,我就没有看。
“高潮时享受掌声,低潮时享受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快失去时,总是才拼了命的想要抓住些东西。
饥渴的用了这两天时间,看完了56集的电视剧。心情,五味杂陈,自己想要表达些什么,却又说不出。所以在深夜带着耳机,反复听着片尾曲,回忆着,感受着,思考着… …
我喜欢这种黑暗的感觉,内心波澜壮阔,眼前是唯一亮着白光的手机屏,输入着欢喜的文字,它们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跳出来。

就像那个傍晚,孙少安和安锁子坐在山坡上,望着煤矿工地,听着贝多芬的曲子,说出的“我不走,我生活在煤矿上,这是现实。我想写点东西是理想,那是精神。”
是的,孙少平,从他开始生活的双水村,到当老师,在县城当扒工,背石块,再到煤矿工人,一直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对于要什么,他,就像飞驰的火车,在前方。

前方,到底是什么呢?
他,也迷茫、也困惑,但,总是坚持不懈的追求生活,却又不奢望生活过多的筹报与宠爱。
这是路遥对孙少平这样农村出来的知识青年最深刻的定义和赞美。

之前,西安艺术学院的一个网红画家,有一句话说的很残酷,“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孙少平,结果混成了王满银。”
是啊,多么残酷的现实,终将把我们的青春埋葬在渐暖的冬季,盼望春天的到来,可是它,还远远的没有到来… …
诗和远方,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但,匮乏的是失去了孙少平的全身心的投入与坚持不懈。他经历的每一个地方,都是踏实的、用真心对待周围的人事物, 真正成了如主席所说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人。

最后,用孙少平的一段话送给在现实、诗和远方坚持不懈,努力奋进“孙少平”们:
“我要倾注生命去完成它。写作是艰苦的,就如同挖煤和耕地,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才能一寸一寸的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但我无怨无悔。身为劳动者,就应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