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出现“写话”教学板块。二年级上册共设计3次:第一次为纪实型——写自己喜欢的玩具;第二次为应用型——学写留言条;第三次为想象型——小老鼠电脑前的遭遇。下册安排4次:第一次为照样子写一写好朋友;第二次为看图写话;第三次为写心中的“问号”;第四次为写养小动物的理由。此外,在一些阅读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出现了随文写话练笔。
大部分老师第一次经历“写话”教学都感到困惑——第一次教写话,该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算是达标呢?
有人请教叶圣陶先生:如何判断一篇文章的好坏?叶先生举了个很有趣的例子:让孩子拿着文章在屋子里高声朗读,大人在窗下静静地听。听着感觉像“话”了,是说话,不是念稿,就是好文章。可见,优秀的写话作品其实就是写出来的话“像话”。因此,写话教学的核心要义就是“像话”。
作为日常交际交往中常用的表达形式,“话”有四个属性,简称“四化”。第一是“口语化”。第二是“情境化”。第三是“功能化”。第四为“个性化”。教师明确了“四化”,就等于拥有了写话教学的判定标准:写成的话应该是轻松、自然,带有口语色彩的;应该是针对明确的话语对象,具有情境感,符合语境的;应该是代表儿童个性,符合其真实心态的;应该要达成一定功能,达到交际目的的。所以,《课标》才提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教学建议,这符合“像话”的标准。
(一) 教师应该注重有序施教,让“话”顺利写出,让教学效果看得见。
1.首先,“说”为先锋。
在写话前,教师先要让学生充分说话。先说后写。教师可以设计“展示说”的环节,让想好的学生依次表达;再安排“自由说”的环节,如同桌互说,强调说的交互性。其实,说就已经完成了对“写”的预备、辅助作用。
2.其次,“写”为主力。
教学中,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何时写?如何写?写后做什么?
其一,我们主张“当堂写”,即说完就写,马上说马上写 。
其二,我们主张“完整写”。教师应该保障写的环节完整,让学生可以一口气写下去 遇到不会写的情况,教师应允许学生适当用拼音、图画来代替,甚至直接空着,稍后再说,而不要在意当下的写话结果。写话的中间,不要打断他。
其三,我们主张“读写联通”。学生初写完并不代表教学的终止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自改。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最合适的“改”法便是从“读”入手,读后再改,读不下去了,就改一改 。“读不下去”就说明表达中有不通顺的地方,原因预计有如下方面:一是没有恰当运用逗号、句号等标点符号;二是句子过长,意思过于复杂 。当儿童读不下去的时候,可以在“卡壳”的地方停一停,教师组织教学,与儿童聊一聊,或者鼓励作者本人多“想一想”,可以怎么改,让它读的顺;也可以由伙伴或老师提供一些“替代话语”,替换到原作中,之后再“读一读”。如果是规范性问题,例如标点缺失,句子太长等,则可以直接提示用好标点 ,修改后再读 。
3.再次,“改”为补给。
此处的改,主要是指教师的修改。低段写话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评改帮助学生树立写作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批改环节,教师应注重改得规范 。在低段的教学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就是微观的规范意识建构。教材在这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务必夯实。当然, 最好的改应该是“面批”。用“对话”的方式评改写话,和学生交流、探讨,一起进入改的行动场。教师可以选取典型案例,针对具体的、个性化的问题,在全班共享;也可以筛选出普遍性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讲评、解释。
4.最后,“用”为大帅。
写出来的话不仅是“上交的作业”,更是用得上、用了有效的东西,就让写话拥有了价值。注重使用,就让写话进入有价值的良性循环。
(二)我们对提高第一学段写话教学的质量,给出三条建议:
其一,还原语境,让富有童趣的言语意境成为学习的环境。
其二,搭建支架,让能力提升变得可视,把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
其三,发现儿童,让教学成为重温童年、开启言语生命的钥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