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正确理解领导指示的关键几招
一、指示不一定等于意图:
领导意图,顾名思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领导的意见和企图。它是领导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打算,它和领导指示、决定并不等同。领导意图一般包含在领导指示和决定之中,并通过它们表现出来。但是,领导指示和决定并不是领导意图本身,只是领导意图的一种表现形式。通俗点说,指示是皮,意图才是肉。正因为这样,所谓的意图天生就带有隐蔽性和模糊性,甚至还带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说不定今天领导这样想,但明天受了什么触动,看法又起了变化,甚至自我怀疑和否定,这都是很正常的。正因为“意图”这个东西有这样模糊和变动的特性,它一定需要理解和发散深化,才能露出本来面目。
二、正确理解领导指示的方法和规律
1.如果没有头绪,把握不大,就认真按原话落实
2.从领导的观点中发散:
在领导亲自撰写的文稿、批示中,或者领导对秘书及其有关人员草拟材料的修改意见中,领导在各种场合、大小会议上发言、讲话中,往往都凝结着领导对某一问题的思想和观点,从中可以寻摸领导意图的“蛛丝马迹”。我们要悉心研究领导“笔写纸载”的材料,从中掌握、熟悉其“内心世界”,这样有助于我们领会领导的意图。还有,领导者的设想、主张,时常也会通过闲谈、即席谈等表现出来,办公室工作人员平时要多注意、多留心领导的“言谈”或“言论”,做到“善闻其言”。
3.从参与酝酿的过程中发散:
领导意图的形成通常要经历一个深思熟虑、反复酝酿的过程。实际上,在领导意图形成的过程中,办公室同志“参与”越早越深入,对领导意图的领会就越深刻,执行起来也就越得心应手。
4.从领导的个性中发散:
这种发散方式其实是最重要也最难言述的,靠的是长时间的朝夕相处、摸爬滚打、细心揣摩。由于领导的气质、性格、能力和领导方法不同,交代自己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领导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法,这是长期形成的,甚至是与生俱来的个性,没法去苛责。办公室人只能去适应,善于了解、把握领导惯常的某种思维萌动和思维导向,然后举一反三,才能作出适当的发散。
三、没听清也不敢问领导,早晚要出大娄子
其实这种纠结大可不必,不耻下问一直被认为是种美德,不懂上问也绝对是好习惯。不懂不问,想着拖拖再说,或者凭着自己的想象和推测去办事,早晚会跑偏、出大娄子。如果一味点头,领导误以为你已完全领悟,交代时就会略掉一些具体细节,日后再去请示时,则可能时过境迁而不得要领。
领导做指示时,秘书们在认真记录的同时,一定要对没有领会的问题大胆询问,不必拘谨小心。有经验的办公室人,往往一边接受任务,一边积极思考:对没有听清楚或领导表述模糊的地方,第一时间确认;对贯彻意图时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及时提出来,让领导能给予明确答复;对领导意图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该纠正的纠正,该否定的否定。只有这样,才能为接下来落实指示打好基础。
提问的时候还要注意:认真思考必须紧紧围绕领导意图的主旨,大胆提问必须使用谦虚探讨的口气。会提问的人不但能如愿以偿地得到上级的指教,还给对方留下“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力求进步的人”的好感;不会提问的人不但干扰了上级的工作步调,还给对方留下“怎么这个年轻人不动脑子呢”的担忧。
对于面对领导时如何克服为难情绪,有个领导曾经对石头说,你的心有多大,决定了你能坐的位置有多高。这个心大说的是包容心。如果你内心排斥领导、疏远领导、惧怕领导,甚至话不敢说、气不敢喘,你就很难从领导身上学到东西,结果就是不能成为领导。不少人都习惯躲着领导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其实,领导也是人,也有交流的欲望,自然是和谁沟通得越多,对谁感觉上就越亲近。多上问、多请教,才是有活力、有闯劲的年轻人最正面丰满的形象。
四、随时拿出笔记本记录
1.人脑有两个局限性,一是反应需要时间;二是容易遗忘。
2.对于领导的指示和决定,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一一记下了,这样一来,假如理解不了的还可以慢慢思考,一时想不起来的还可以反复翻阅,领会领导的意图不跑偏才有了最起码的基础和依据。
3.在办公室用大本子记,出门在外拿小本子写。
4.办公室人的笔记本最好就像绑在了腋窝下,办公室夹着,开会夹着,出去调研夹着,甚至参加宴请也要夹着。布置的任务记下,待办的事项记下,需要注意的问题记下,别人的联系方式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也要记下。(第一章第二节完)
第一章第三节:领导老挂在嘴边的“眼力见”到底是什么
一、“眼力见”是办公室人的“核心竞争力”
1.眼力见主要描述一个人善于察言观色、为人殷勤,还很有礼貌的素养。有眼力见是一种善于帮助别人,让人感到舒适和受到尊重的行为,说白了就是善待他人、乐于助人。
2.在办公室里,眼力见的含义又有所扩展,更多的是强调善于观察,随机应变,即使领导不说,你也知道他需要什么,并在他未开口之前就为他准备好一切的那种敏锐的职业嗅觉。要想高效率地协助领导工作,就得具备“眼力见”。
3.办公室干的就是参谋辅助的活儿,说到底,就是靠自己的工作让领导省心、省事。有眼力见的办公室人总能从同样的事物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并做好万全准备,领导不用说,他就知道做,领导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就知道怎么去做,这样领导才是省了心力,真正离不开你了。
4.有没有眼力见,既是能否做好工作的关键,也是鉴定办公室人工作水平“卓越”与“普通”的最大标准,是办公室人的“核心竞争力”。
二、把自己的姿态放低,眼力见自然就见长
1.要说练就眼力见,与其说关键在于什么技巧、方法,不如说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心态,一种随时随地“搞服务”的心态,也就是说,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低,时时刻刻想着,怎么去照顾别人,怎么顾忌到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2.眼力见从来都不像字面上标示的那样是个“眼力”问题,比眼力更重要的,其实是心态和想法,看到了想不到,想到了不愿做,都是眼力见的绊脚石。树立服务的意识和心态绝对是有眼力见的前提,对办公室人来说至关重要。
3.如何过自己心里这道关,说服自己把姿态放低些,石头有一个“小诀窍”:
当你面对领导的时候,不要把领导只理解成工作上的上级,好像讲服务就是献殷勤似的,而要把领导看成是你的长辈和前辈。一般来说,很多领导都和你父母年纪相仿,即使年轻点的,也比你的哥哥姐姐还要大些,而且,他们大多是在某一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的人、优秀的人。他们是生活中、工作中的长者和尊者,是值得你学习和亲近的,抱着这种心态去和他们相处,带着感情工作,自然姿态就会摆放得低一些,服务的意识自己就冒出来了。
当你发自内心的尊重、钦佩你的领导和前辈时,端茶倒水又算是多大个事情呢?况且这本就是秘书的工作之一。当然,这不是让你姿态低到去当保姆,而是说,你的一举一动,别人看在眼里,懂得你的细心关怀,自然你也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第一章第三节完)
第一章第四节:办公室挨骂怎么办
一、领导常批评你绝不会是因为嫉贤妒能
1.无论哪种类型的领导,肯定都喜欢能干的人。
2.长袖善舞、善于与人交往本身也是一种超强超有用的能力啊!比接电话、写稿子难多了!
3.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能力,能干事并不比会做人高一头。如果你感觉自己因为水平太高遭人忌恨,要反思的绝不是文笔太好、协调能力太强、工作太缜密、效率太高、知识面太广,而应是:有无恃才傲物、揽功推过、目中无人、不尊重领导、疏远同事、觉得这个人也不行那个人也不行就你最行这类言与行。
4.办好事、提升能力永无止境;做好人、洞明世事同样永无止境。体现工作能力和尊重领导并不矛盾,可以兼顾好。
5.比如开会发言,你说的再怎么深刻全面、高瞻远瞩、铿锵有力我觉得都没问题。但,能否注意在发言的开头或结尾多体现领导和同事对你的帮助?能否给别人美言几句?能否多说说自己在集体中的成长?这样的话小领导一般不会有意见,大领导更会惊叹于你的滴水不漏。
6.最完美的状态是,工作上高调、为人上谦虚、生活上低调。
二、当场声辩就是作死
1.不当场声辩不是要你混淆是非曲直,更不是让你永远闭嘴。而是,领导一方面当然代表他个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领导代表着单位和组织,代表着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和运转机制。权力来源于权威。
2.不主张“声辩”,不是意味着不能“申辩”,到了私底下,单独汇报一次,写个邮件,发个短信,把情况向领导如实陈述,争取他的谅解,这是理所应当的。
三、被骂也是机会,坏事能变好事
1.挨了批评不当场声辩不过是基本素养,除了不顶撞不声辩,接下来如何在心态上调整、在行动上应对调整,才更考验办公室人的智慧和功力。
2.化批评为契机、变坏事为好事的关键:
(1)尽快克服恐惧心理:
从领导角度看,领导批评你只是就事论事,不代表他对你深恶痛绝。或许他根本早就忘了,
从自己角度看,做了错事,被批评是我们应得的,我们可以愧疚、自责,但用不着恐惧。你如果一直被恐惧虏获,总是避领导之不及,哪里有机会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变领导对自己的印象呢。
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律看,俗话说不打不相识。其实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同学反而是老师看中的。
综上所述,虽然你挨批评了,但未必是件坏事,因为这样也许还提高了你在领导面前的知名度。吸取教训是必须的,但不能让这件事成为心理阴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导致不敢面对领导、不敢做事,你必须从内心消除这份恐惧感。
(2)虚心求教,比以前更频繁地去接触领导
对领导的态度依然应当是落落得体、有礼有节。
被批评之后,做事更需多几个心眼,经常请教一下领导。他既然是领导,做事总会有可取之处,况且大家都喜欢虚心的人,你多让领导提提意见百利无害,一方面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在领导面前表现,扭转印象;另一方面确实能更准确地把握他的意图,把事情办得更好。
(3)积极帮领导分忧,争取立功机会
不能将批评不当回事,对领导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依然我行我素。正确的做法是把失误作为深刻的教训,认真反省,自我检讨,以后做事之前要反复考虑。一旦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主动请缨,处心积虑地完成它,交一份完满的答卷。
领导愿意批评你,这绝不是坏事,挨了批评,更不是灭顶之灾和世界末日。你一定要振作起来,消除不服气和满腹牢骚的心态,克服紧张和心虚的心理,只要处理得好,责骂不会阻碍到你,反而会令你塞翁失马,收获更多。这样,小小的批评才不会击垮你,反而能成为进步的源泉和动力。(第一章第四节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