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day3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追怀往事往事,而写下的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这些散文曾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定名为《朝花夕拾》。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天安门前举行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军舰掩护秦军炮击大沽口。抗议段祺瑞执政府的卖国行径。中午,学生们齐集在市政府前请愿,却遭到了士兵们血腥的屠杀,在这次徒涉中,有47个请愿者牺牲,200多个请愿者受伤,这次民国史上最瞩目惊心的一次屠杀,鲁迅的学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也成了"三.一入"惨案殉难者。
鲁迅听到这个消息后,抑制不住自己沉痛和愤怒的感情,一口气写出了六节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控诉了北洋军阀在这一天犯下的罪行。
他写道,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的越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段祺瑞执政府在血腥屠戮的当天,就无耻的下了通缉令,把被杀戮的请愿群众说成是"暴徒"要捕捉李大钊等群众领袖。4月9日,鲁迅也上了被通缉者的名单。
因为鲁迅曾激烈的反对北洋军阀,家人和朋友都劝他暂时躲避一下,为了让关怀自己的人安心,她暂时离家,先后在莽原社,德国医院居住,在这段避世的日子里,他写出了题名为《旧事重提》的几篇散文,回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往事,《猫.狗、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就写于这个时期。
鲁迅再也无法忍受北京这个充满了恐怖而令人窒息的地方。1926年7月厦门大学聘请鲁迅前去任教,鲁迅应聘前往,在厦门,他又写了五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过去生活中的那些人和事已沉淀很久了,终于又从记忆中冒出鲜活的印象,这些散文虽是旧事重提,但都有着反映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
在北京时,处于战斗的中心,所写的散文就带有杂文的特点,对现实有较多的干涉,尤其是第一篇,《狗.猫、鼠》有很强的争论性,而其他九篇的内容主要都是叙事抒情,追忆往事,忆念逐步人的,总之是.前五篇议论较多,后.五篇则相对少些。
当时的鲁迅情绪比较复杂,一方面执着战斗,一方面又有某种"游勇"的,寂寞感,感到于那些卑劣论敌人。"纠缠‘实在有些痛苦和无聊,正如他所说的,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娴静来,
咀嚼和思索以往的生活,鲁迅觉得,把这些自己感受最深的经历写出来,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对青年人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莽原》是由鲁迅寄以期望的一些青年人办的刊物,鲁迅全力支持他们,并把这组文章题名为"旧事重提"就是之所以值得重提",不仅因为他对现实仍有重要的借鉴,借鉴或启示作用,而且正因为是重提,说明经过时间的考验,作者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已经深化了,更应该引起人民的思索和重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