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一个感觉,那就是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使用“提问”这个方法很有效。无论是孩子刚放学回家的时候,还是遇到问题的时候,抑或是餐桌上的闲聊,一个问句就能打开大家聊天的兴致,从而让家长把握孩子的内心。
当然,这个仅仅是理想的状态,更多的情况是孩子面对家长的咄咄逼人的提问,根本连话都不想说。其实,问孩子也要讲技巧,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的。
我记得很久以前曾看到过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位父亲教育孩子的独特方式。这位父亲,从来没有辅导过孩子的家庭作业,每天回来都会跟孩子聊天十分钟,但每次都只提四个问题,便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分别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这四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却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第一个问题,是想了解孩子的价值观。通过孩子的回答,能够清楚孩子心里面认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是想激励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以便孩子能够更加积极地学习和生活。
第三个问题,是想确认孩子具体学习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是表示父亲很关心孩子,同时也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简简单单四个问题,却饱含了一位父亲对孩子最深沉的爱,而且就这个孩子的情况来说,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据说,这位父亲从来没有辅导过孩子,但孩子学习成绩优秀,自觉性和主动性都很强,
当然,这只是一个个例,依葫芦画瓢的结果可能是孩子根本就不买账。那么面对一个从来就没有好好和孩子沟通情况,家长该怎么做呢?
年龄决定问题的方向,这里我们把孩子分为幼儿期、小学期和青春期。年龄不同,家长的提问方式不同,和孩子沟通的内容自然也不同。
1、幼儿期:家长应以正面引导为主
和幼儿园的孩子沟通,父母一定要传递给孩子正面的意思。心理学家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还没有固定,容易跟着父母走。只要父母引导得好,孩子就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例如,刚上幼儿园的孩子都容易闹几天情绪,每天放学的时候都眼巴巴地盼望着孩子到来。这个时候只要认真观察,你就会发现,那些总是使用正面问话来和孩子沟通的家长,更能够帮助孩子适应分离焦虑情绪。
面对委屈的孩子,一个妈妈故意忽视孩子的表情,微笑着问孩子:“宝宝,今天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原本孩子还想抱着妈妈哭泣一番的,听到妈妈的问话,立刻被问题引到了另一个方法,开始滔滔不绝地跟妈妈讲幼儿园好玩的事情了。看吧,妈妈一个简单的问话,转移了孩子的悲伤情绪,也让孩子对幼儿园充满了期待。
而另一个妈妈,面对委屈的孩子,立刻紧张地抱着孩子:“宝宝,为什么哭啊?幼儿园有人欺负你了吗?”原本孩子可能只是有点委屈,听了妈妈的话立刻哇哇大哭起来。因为妈妈的同情心加剧了孩子的委屈感,孩子也顺着委屈的情绪大肆开放了。
对于幼儿园孩子,除了上面的提问内容,家长还可以尝试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你跟小朋友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
第二,你的好朋友是谁?他有哪些优点?
第三,今天帮助老师了吗?老师有夸奖你吗?
第四,今天哪个菜最好吃?
……
在问幼儿园孩子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第一,一定要杜绝以下负面情绪的引导问题。例如今天哭了吗?今天是不是没有吃饱?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老师凶不凶?批评你了吗?等等。
第二,家长需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别在孩子面前对孩子说老师或者幼儿园的坏话。因为,家长的态度一定会影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家长都不认可的老师或者幼儿园,自然无法得到孩子的认可。由此,孩子自然是抗拒是幼儿园的,不但抗拒去幼儿园,甚至还抗拒幼儿园的一切。
第三,要引导孩子说。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口才好的,孩子却不爱说话,原因就是因为家长把话都说完了。所以,和孩子沟通一定要引导孩子说,而不是家长自己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说。
第四,孩子说的时候,家长不要打断。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家长都有一种急切地想要了解的心情,但在当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家长千万别打断,让孩子慢慢地耐心地说完,再提出下一个问题。千万别连珠炮似地一个接一个地问孩子,孩子会有压力的。
2、小学期:用孩子的话问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现在的小学生,自我意识处于正在形成阶段,不像幼儿园阶段那么完全听家长的,也不像青春期那么有自己的主见。但是,这个阶段却是孩子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家长如何向孩子提问,引导与孩子沟通的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第一,紧跟孩子的脚步,问孩子感兴趣的事情
家长和孩子的距离,不仅仅表现在身高上,也表现在思想上。作为成年人,我们的思维很多已经固化,所以才会出现很多家长不理解孩子的行为。现在的很多家长,历经社会的“沧桑”,时代的“沉淀”,关心的是家庭、事业甚至社会、国家。但是我们的孩子却基本没有遇到过“大事”,他们关注的生活,而生活就是吃饭、睡觉、学习、玩乐等简单的事情。
想要理解你的孩子,你就必须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问题,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也是孩子愿意接受的。
有一段时间,吃鸡游戏在学生之间非常流行,我家正在上四年级的小侄子也沉迷其中,整天“大吉大利,今晚吃鸡!”为此,哥哥和嫂子没少批评他,但他就是不改。
其实,我一直以为,吃鸡游戏就是一款吃鸡的游戏,可是当我看到正在玩游戏的小侄子的手机屏幕上并没有鸡的时候,就好奇地问:“不是吃鸡游戏吗?怎么没有鸡呢?”
小侄子一听,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然后我就顺势问他,这个游戏怎么玩,有什么技巧?小侄子简单地给我讲了讲这个游戏,我在他的帮助下也下载了一个,我们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小侄子非常主动地告诉了他们班都有谁在玩,水平怎么样,老师是怎么说的等等。后来,他甚至还说他自己也觉得玩游戏不好,打算给自己定个计划,每天玩二十分钟,这样不耽搁学习。
我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哥哥,哥哥和嫂子也很认同,觉得这样做挺好。其实,如果哥哥愿意陪着小侄子一起玩一玩,站在小侄子的角度想一想,他们的沟通或许会更加顺畅。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性并不是很稳定,朝秦暮楚的事情经常发现。他们可能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所以,家长想通过问题来了解孩子情况的时候,还需要提前把握孩子究竟喜欢什么。
对于孩子的喜好,家长最好别表示出“鄙视”、“看不起”甚至“厌恶”的表情。谁都是从那个年龄段过来的,小时候做的事,也只是在长大了之后才觉得荒唐,在那个时候,我们可是正经得很啊!从孩子感兴趣的角度入手,利用这个兴趣,家长可以打开孩子的话匣子,从中一窥孩子的近况。
还有一点就是家长要多花时间陪孩子,现在的家长很多忙于工作,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而奔波,自然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和孩子沟通。有一个孩子曾这样抱怨自己的父母:“当你整天都在为我的未来忙碌时,却忽略了我的现在”。所以,想要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就要舍得花时间陪孩子。
只有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紧跟着孩子的脚步,认真去探求当下的流行元素、文化现象,孩子才可能会回答你的问题,你才能了解通过孩子回答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啊!
第二,用问题代替批评
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很多家长都会生气,批评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其实,这样的处理方法根本不管用。
面对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逐渐形成的自主能力和渐渐增长的叛逆心理,都会潜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远离父母的事情。如果家长处理不好,很可能就导致孩子直接的叛逆了。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个五年级的妈妈,是如何使用问问题的方式把不喜欢复习的孩子引导进入学习状态的。
第二天就是期末考试了,妈妈建议孩子晚上把功课都复习一遍,然后早点休息。结果进孩子房间一看,孩子居然在看什么儿童文学。
这位家长的情绪一下子就起来了,不过她强忍着没发出来,而是淡定地问:“宝贝,明天就要期末考试了,今天晚上你有什么计划呢?”
孩子听了这样的话,思考了一会,决定还是先复习功课,考完试再继续看儿童文学。这位家长看孩子有了计划,心放下不少。
临走前,她又补充了一句:“宝贝,妈妈真的很欣赏你啊,明天就要考试了,还能静下心来看儿童文学。妈妈就做不到。”
孩子听了笑着说:“妈妈,原来你也害怕考试啊?”
把问题扔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做,其实是最好的方法。不过,也可能有些家长会担心,这样岂不是就让孩子放飞了吗?孩子彻底就不会学习了。我可以比较肯定地告诉大家,不会的。这个阶段的孩子,他已经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只是没有自制力,面对诱惑不会控制自己。如果家长给孩子做计划的权力,大多数孩子都能按照计划完成的。
3、青春期:尊重和信任是前提
有一位妈妈曾非常苦恼,她说:
“我的孩子现在像变了个人似的,不愿意和我说话。小学的时候整天黏在身边,有什么事都和我说。可现在却沉默寡言了,放学回家后,除了吃饭,看一会电视,就是钻进自己的房间不出来,有时候我故意找话题问问情况,他也很简单的回答:“没什么好说的”,甚至是“烦死了”,“有完没完?”
儿子今年上初二正是关键时刻,学习较初一退步很多,不爱学习,学习态度懒惰,说谎,贪玩,为了不让他分心,手机没收,电脑不让玩,闲杂书也都收起来了。最近又多次因不完成作业被叫家长,虽然在我和老师的努力下略有起色,但还是阴奉阳违。”
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为什么小学时候还黏着妈妈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却开始厌烦妈妈的关心?其实,不是孩子厌烦了,只是因为孩子长大了。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独立性增强。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自己不再是小屁孩了,他们一方面无法离开家庭而独立,一方面又渴望摆脱父母自己做主。于是,在这种两难处境中,青春期的孩子变得叛逆。
第二个,自我意识增强。这个阶段的孩子,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尊心强,在乎他人的评价。
第三个,感情丰富却不稳定。这个阶段的孩子,生理上接近成人心理上却还为断乳等多种矛盾让他们时而处于情绪的巅峰,时而有苦恼困惑。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在问孩子问题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了。
第一,尊重孩子,才能换来孩子的回答。
有些家长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感觉,问孩子问题的时候也总是居高临下。这样的问题,孩子从本能来说是抗拒的。就算孩子唯唯诺诺回答了家长的问题,那也是因为惧怕家长的权威导致的。
其实,这个和中国传统有一定的关系,古时候讲究“父为子纲”,家长尤其是父亲基本很少能够和孩子平等的对话。尽管现代教育提倡“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种观念已经很多年了,但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
这样的状况,在幼儿时期和小学阶段可能并不会表现出太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些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具备自主意识,对家长的崇拜心理会让他们乐意听从建议。但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样做的后果就很严重了。
新东方的创始人之一徐小平,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我的大儿子面临选择的烦恼: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又被朋友召集出去玩。他问我该怎么办?
其实我心里早就写好答案了,应该去社团,因为他先答应参加社团活动。但是有时对孩子来说,哥们意味着一切,确实很难选。我就问他,你对哪个承诺在先?对哪个有责任?
他想了想,去社团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个观念开始在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中流行起来。很多家长开始明白,尊重孩子才能换来孩子说出心里话的机会。
所以,当家长心里有疑惑的时候,想了解孩子情况的时候,问孩子问题一定要尊重孩子,站在平等的角度和孩子沟通。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的,你是不是从内心尊重他,他肯定能感觉得到。
第二,面对疑惑,多问几句
孔子周游列国,三餐以野菜为主食。有一次大家连续7天没有吃过一粒米饭了。一天,颜回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些米,并负责将米煮熟。就在米饭快要煮熟的时候,孔子发现颜回掀起锅盖,抓了一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假装没有看见。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想了想说:“我刚才梦见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没有人吃过的米饭,先用来祭祀祖先。”
颜回听了,很慌张:“不可以,这个米饭我已经吃了一***,不可以用来祭祀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了脸说:“刚才煮饭的时候,我不小心把灰掉进了锅里。沾灰的米饭丢了太可惜,我就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
即便是孔子,也做不到完全信任一个人,更何况是普通人呢?做不到没有关系,当心中有怀疑的时候,不妨多问几句,总会水落石出的。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就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总以为眼见为实,在没有弄清楚真相的时候就开始横加指责。殊不知,多问几句,一切都可能是误会呢!
和孩子沟通,如果将“问”的方法运动恰当,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孩子能够积极回应父母,还需要家长在平时多下功夫。“问”得恰当,“答”的巧妙,一问一答,其实都是在考验平时的亲子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