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邪太过则伤元阳,阳邪太过则伤元阴,人身五脏六腑,处处是元阴元阳,一处阴邪或阳邪太过,一处便伤元阴元阳……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16028/c8930a8c9bbec0a8.png)
郑钦安先生曾有一段话:
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部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搞,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后列二图,学者细心参究。
这段话应扩展开来理解,阴阳可大可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断断不是仅仅指向这坎中元阳和离中元阴,如……
肺有阴阳,阴主收敛,阳主升发,收敛不及者,肺阳太盛,阳邪是也,阳邪太重,伤及肺中元阴,收敛太过者,肺阴太盛,阴邪是也,阴邪太重,伤及肺中元阳
胃有阴阳………………
肝有阴阳………………
……………………
五脏均有元阴元阳,病则均有阴邪阳邪为患,一处阴阳之邪太过,必伤一处之元阴元阳,所谓人身一处真气不到便是病,郑钦安先生说了,用药专在这先天元阴元阳上下功夫,此为用药金针,那我们来看看各脏腑的病证,如何在真气上用药……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16028/8b807f92b2ef39ec.png)
既然凡病,皆是阴邪或阳邪为患,那么就要从阴阳去理解,阴主沉降,阳主升发,自然之理,阴邪太过,沉降、收敛太过是也,阳邪太过,升发,宣散太过是也:
人身肝木之气:
疏泄不及时,会有无汗、尿少、妇人月经来迟等病。
疏泄不及,阴邪太过,肝阳不足,用药专在肝中元阳上下功夫
疏泄太过时,会有自汗、尿多、遗精、发热、头晕、耳鸣、妇人白带,月经来早等病。
疏泄太过,阳邪太过,肝阴不足,用药专在肝中元阴上下功夫
人身肺金之气:
收敛不及时,会有现汗多、头晕、发热、等病。
收敛不及,阳邪太过,以石膏为代表药
收敛太过时,会有恶寒、粪艰、胸闷、无汗等病。
收敛太过,阴邪太过
其它脏脏同理,以此类推……
主要就是要弄透,人身之病,皆因一处真气不到,真气者本为一气,变化无穷,化生为元阴元阳,人身五脏六腑,表里上下,充斥真气,周流不息,局部之寒热必有局部之阴邪阳邪为患……
要注意的是,刚才说了,阴阳可大可小,为医者首先要立足于“大阴阳”也就是整体观,人身之元阴元阳,立足于坎离二卦,所以首先要知道这坎离二卦的真气状态,而后再去看局部脏腑之真气状态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16028/36bf7c9b6e07874b.png)
如刚才说的肺收敛不及,汗多之证,收敛不及,肺中之元阴被伤,对吧?按说,应该用滋肺阴之药,以平衡肺中阴阳,不使邪气太过为患,这是立足于局部的真气而论,但是要有整体观,得先辨证整体之真气和邪气状态
肺收敛不及,肺热是也,肺中之阴何来?由脾疏布而上,倘若脾中阴邪过重,脾阳虚,疏布不上呢?
再有,脾中之阳,从何处来,肾中元阳是也,此为“大阴阳”整体观,如一个国家,边防有战争,而首都和平时,可用调用兵力于边防止息战乱,若在首都亦有战争时,切不可胡乱调用兵力于边防,而应救首都为要,首都战乱一平息,边防易救也,当然了,若在兵力充足之时,首都与边防同时用兵,是最好不过的
真气,为元阴元阳,为一身能量之主宰,后天之饮食,生活习惯,情志,均可让阴邪阳邪过重而伤及真气,为医者,扶正祛邪,让真气流通充斥于五脏六腑、表里上下,为上医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