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似乎是现代年轻人憧憬的生活方式。成年的朱熹,也有这样的追求。绍兴十八年(1148)年,19岁的朱熹,蕴含着十几年苦学积蓄的力量,向临安进发。一路上,他怀揣着“诗和远方”的梦想,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去探索自然,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一
绍兴十八年(1148年)二月,还沉浸在新婚喜悦中的朱熹,准备出发了,他要前往临安参加国家会试。
这是他第一次独行出远门,快乐的他,畅意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十几年的苦学,让他压抑得太久了,一次远行,让他把所有的快乐都迸发出来。
临行前,同窗好友们安排了一次酒会,为他饯行。酒过三巡后,朱熹在诸位学友面前,唱出一首有着魏晋古风的《远游》诗:
举坐且停酒,听我歌远游。
远游何所至,咫尺视九州。
九州何茫茫,环海以为疆。
上有孤凤翔,下有神驹骧。
孰能不惮远,为我游其方。
为子奉尊酒,击铗歌慨慷。
送子临大路,寒日为无光。
悲风来远壑,执手空徊徨。
问子何所之,行矣戒关梁。
世路百险艰,出门始忧伤。
东征忧旸谷,西游畏羊肠。
南辕犯疠毒,北驾风裂裳。
愿子驰坚车,躐险摧其刚。
峨峨既不支,琐琐谁能当。
朝登南极道,暮宿临太行。
睥睨即万里,超忽凌八荒。
无为蹩躠者,终日守空堂。
这是朱熹作的有文可考的第一首诗,可发现出武夷三先生主张五古、取法陶诗的鲜明印痕。这首诗也充分抒发了朱熹远游四方的意气与豪情,如同他吹响了向远方进军的号角。
二
在一日清晨,朱熹怀揣着一本高僧宗杲的《大慧语录》出发了。
朱松和武夷三先生都是喜欢跟和尚、道士交朋友的人,带动朱熹也走上出入佛老之路。这既让朱熹走偏了方向,从少年起就醉心禅道,后来师从李侗后,才改崇儒学,并用了几年的努力,才完成“逃禅归儒”的历程;同时,也给了朱熹一个工具,让朱熹利用和吸收佛老思想,
充实他的理学殿堂,使得他的理学思想体系更为细致、严密和完整。
宋代的文人也许都有和尚朋友,最著名的可能就是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文坛上留下许多有趣的故事。这充分反映,在宋代佛教是相当流行的,与儒、道并行不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高于儒教,后来朱熹才要花大力气去抑佛立儒。
朱松与之交流最多的和尚叫无求,朱松在尤溪期间,两人携手游山逛寺,还结为诗友,朱松还为无求的诗集作序。
武夷三先生与同在崇安的道谦和尚,交往非常密切。尤其是刘子翚出资修缮开善寺,使道谦当上了开善寺的住持。开善寺距胡宪居住的潭溪很近,这为朱熹认识道谦提供了有利条件。
朱熹大概十五六岁的时候,认识了道谦和尚。道谦的学识很快吸引了朱熹,朱熹开始频频向道谦问禅学佛。朱熹后来回忆说:“年十五六时,亦当留心于禅。”
道谦的师傅就是高僧宗杲。通过道谦的关系,朱熹与宗杲间也有书信往来。
朱熹的《大慧语录》不知是道谦所送,还是宗杲所赠,总之朱熹如获至宝。
刚接触禅学不久的朱熹,很快就对禅学入迷。估计那时朱熹已把二程理学放在一边,以至像一个佛家弟子一样,随身的书箧中只放一本《大慧语录》,轻轻松松地上京赶考去了。
三
在经历了“十年寂寞抱遗经”的苦读之后,朱熹好像忘了是去进京赶考似的,游山玩水、遍访名寺,跨越分水岭进入浙江。
朱熹一路上用禅门弟子的眼光注视着新的天地。他乘坐扁舟经过桐庐,看见桐君山上桐君祠时,竟高兴地吟了首禅味十足的《桐庐舟中见山寺》诗:
一山云水拥禅居,
万里江楼绕屋除。
行色匆匆吾正尔,
春风处处子何如?
江湖此去随沤鸟,
粥饭何时共木鱼?
孤塔向人如有意,
他年来借一蘧除。
诗中明确表白他“ 孤塔向人如有意,他年来借一蘧除 ”的心愿,他人在舟上也不忘畅想着“粥饭何时共木鱼”的禅居之梦。他有几许恼恨自己,要为赶考而急急忙忙地奔波,不能登山一游,辜负了眼前云水禅心的美景。
到了临安,朱熹不在客栈里安心备考,专程前往西子湖畔天竺山上的天竺寺。在寺中结识了法号叫“晦庵”的法师,而刘子翚给朱熹取的字就叫“元晦”。
也许是名字中都有一个“晦”字的缘故,两人相谈甚欢,品茗说禅,十分投缘。临别时,朱熹留了一首《春日游上竺》诗:
竺国古招提,
飞甍碧瓦齐。
林深忘日午,
山迥觉天低。
琪树殊方色,
珍禽别样啼。
沙门有文畅,
啜茗漫留题。
朱熹不仅留连于天竺寺的迷人景色,更留连于天竺的禅学世界。
四
会试如期举行,朱熹场场得心应手、早早离场。最后一场考完,朱熹很早就走出了考院,在考院里关了几天,朱熹的心早就飞往临安古刹。
会考结束,临安下起了一阵连绵阴雨,给在等待发榜的生员们增添了几分愁绪。
春寒料峭抵挡不住朱熹游玩的兴致,朱熹泛舟西湖,尽心领略临安风光。面对绽放的桃花,他写下了一首《武林》诗:
春风不放桃花笑,
阴雨能生客子愁。
只我无心可愁得,
西湖风月弄扁舟。
会试成绩如何,朱熹一点都不担心,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19岁的年龄,考不中进士可以再来吗?而西湖的风月是不能错过的。
三月下旬,考生们终于等来了放榜的日子。一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没考中的就早早打道回府。朱熹等榜上有名者,就准备殿试吧。
四月三日,宋高宗在集英殿亲自主持了殿试,朱熹等三百三十名举子参加了殿试。
四月十七日,殿试成绩公布,状元王佐,榜眼董德元,探花陈孺……朱熹排在第五甲第九十名,赐同进士出身。
五月二日,新科进士到法慧寺举行拜黄甲、叙同年仪式;六月三日,参加礼部在贡院举办的赐闻喜宴。至此,会考仪式正式结束。
朱熹高中进士,捷报早已飞到家乡。朱熹还是继续怀揣着“诗和远方”的梦想,一路游历名山大川,拜访名家硕儒。
路过江山县时,朱熹专程拜访了杨时弟子徐存。徐存隐居南塘讲学,门下弟子前后达千余人。这次见面,徐存的心学研究,对后来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思想有一定影响。二十年后,朱熹再到南塘,徐存已离世。朱熹凭吊徐存遗冢,留下一首《重过南塘吊徐逸平先生》诗。
直到年底,朱熹才晃晃悠悠地结束游历行程,回到崇安五夫家里。
(未完等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