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年社群”里,看了一篇文章——《你是不是真的需要写作》。作者传递了几条信息(自己理解的可能不准确):
1.你是不是真得热爱写作?如果不热爱,你觉得有必要跟风吗?
2.写作是一个输出过程,可你的输入量够吗?
3.想不明白,真得有写出来的必要吗?
很喜欢作者的独立思考方式,的确自从笑来老师祭出了那篇《文字创作已经成为普通人在学校里就能学会的最赚钱技能》之后,小伙伴们真得热火朝天地实干起来了,当然也包括像我这种“在写这方面天生残疾的人”也被鼓动得躁动不安。李笑来老师说:
鼓励是最好的美德!
他的这篇文章当然也是鼓励大家要写起来再说,不管现在写得如何,先行动起来,慢慢从不像样到像个样。也正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才厚着脸皮开始写的。写这事,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我就是一个残疾)。从来对写就特别反感,没有热爱,没有任何“成功体验”,当然更没有体会到写带来的喜悦感,更多的反倒是失败感,屈辱感(常被嘲笑)。读书时每次写作文都苦逼到不行,结局也是被批得”体无完肤“,哪里来得热爱呢?压根就热爱不起来呀!可是,反过来想想,到底有哪些事我真得热爱了就做好了呢?记得曾经青春年少,特别喜欢吉他,也确实主动学习了很久,可最好不也一样不了了之了吗?看来热爱也并不一定靠谱,热爱是短暂的,当那份热爱退却之后,随之而来的常常是枯燥(反复练习),凭着那份热爱又能走多远呢?倒是真得需要练习将不热爱的但正确且重要的事坚持做好的能力。写,如果有热爱当然更好,不热爱也要尝试着努力写好。因为对我来说,练习写不仅是写写这么简单,至少会帮助我练习以这几方面的能力:
- 把事情想清楚的能力,即思考能力;
- research的能力,即学习能力;
- communication的能力,即沟通能力;
(一)思考能力
写的确是输出,但绝不仅仅是输出结果这么简单,写还是很好的练习思考的方式。所以,在我看来想不明白更要写。常常有这样的体会,一个想法在脑子里闪,然后慢慢由点到面,可就是不知道如何将之形成一个整体,而这个时候,我就是选择写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想清楚的。任由着某个想法,随意地写,写很多,不给自己任何压力与困扰,反正就是写,不停地写,写到自己没有什么可写为止,然后再对文字进行整理再思考,如此反复,慢慢也就想得更清楚明白了。况且,很多时候,感觉想清楚了,认为表达清楚了,但事实也并见得。也就是说我们就算是想清楚了,也并不见得就能写得明白。在我这里这种情况常见得很,自认为想明白了,可是真得要用文字来表达与传递却困难重重。而写,就可达到练习的目的,写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过程。
(二)学习能力
常常在写的过程中,为了讲得清楚,还需要学会去搜索资料,也就是说你还要学习如何做research的功课,而research本身不就是学习吗?当养成 research的习惯后,不仅是在写的方面有帮助,在工作与学习中,不也是会得益甚多吗?另一方面,写也会帮助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为要练习写,所以总是刻意练习如何读懂别人的文章,训练如何抓住文章的主旨,也会尝试着去分析他人是如何行文的(这些虽然是读书时就该做的功课,可我就是没有学会)。日积月累,慢慢达到从只能“泛读读者杂质到能读懂读书杂质的飞跃”,这不也是一个学习与进步的过程吗?
(三)沟通能力
写出来的东西,会获得反馈(读者的和自己的)就是一种交流的过程,而communication能力有多重要就不用我啰嗦了吧?将自己想清楚的观点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去,阅读你文字的人会从中获得信息。这个你写他读的过程即为交流与沟通,且受益者常常就是写者自己。不单单是阅读你文字的人与你发生了沟通,可能你还与自己的内心产生了交流。有时候,你会不断地思考自己写的东西,反思自己所写所思,这样的过程也是不断塑造自己的过程。
写,现在我不热爱,但谁知道会不会因为写,而慢慢有了更多的”成长体会“,从而变得热爱起来了呢?有的事,你热爱,有兴趣,能做好,当然好,但很多时候,也并不见得因为热爱就能做得好;有些事,你没有热情,没有兴趣,那说不定也只是暂时的,况且能将自己不热爱,没兴趣的真正正确且重要的事做好,才是真的有本事啊,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