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作者: 古诗新读 | 来源:发表于2020-06-09 08:18 被阅读0次

西施滩

唐代:崔道融①

宰嚭②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释

①崔道融(880年前—907年),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②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赏析

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是不同于一般的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历史事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越王勾践因此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的结合起来。诗人在为西施辩诬的同时,很自然地把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的奔流,好像在为她所蒙上的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是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是诗人的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感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的糅合在一起,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相关文章

  •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滩 唐代:崔道融① 宰嚭②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释 ①崔道融(880年前—907年...

  •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滩 唐代:崔道融① 宰嚭②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释 ①崔道融(880年前—907年...

  • 最美的中文字

    我最近新学了一首诗 西施滩 唐·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作者在这首诗中借咏怀古...

  • 《一期一图》第162期: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一期一图》总第162期 深圳.红湾公园由尼康D600+尼康 14-24 F2.8@ 萃丰 欢迎关注公众号:in-...

  • 西施

    今天研究一下西施: 西施很有争议,从百度搜出来的诗中看: 崔道融《西施滩》云:“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

  • 诗‖数一数桃花落了多少瓣,东风就离开了 多少里

    想把一湾溪水收回 放在门前 溪水绕沟 淌过浣纱女子的足尖 浣纱的姑娘 还是静美的模样 春水依旧 年年绿 如果远处的...

  • 急令飞雪化春水

    北风卷地草木寒, 苍穹雾漫尽飞天。 冰窖霜地奈若何, 金甲铁马再出山。 金牛去,迎虎年, 壮心续写新章篇。 急令飞...

  • 春行

    池边几棵梳妆树,天上朵朵浣纱云。 落入人间何处寻,只是春水渐盈堤。 想不出辞藻 就这样吧 33

  • 《青玉案·忆年华》(原创作品)

    《青玉案·忆年华》 西子浣纱娉垂首。拾红豆、品橘酒。谁曾为我折杨柳?春水吹皱,雨中邂逅。拢暗香盈袖。 ...

  • 小楼昨夜又东风

    “秦公子来了,快起来。”名叫浣碧的丫头急声的说着。 睡眼惺忪的小丫头浣纱不情不愿的睁开双眼,从趴着的桌子上直起身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ij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