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地,我们要开始过与以往不一样的年
2016-02-02 笔头儿
提到过年,好像就会提到故乡。可我和我的父母都已离开故土,他们的父母也早已不在人世,我们不必再搭上拥挤的列车,成为春运军团中的一份子,也不必在抵达故土后赶赴一场接一场的盛宴,春节,我们可以安稳地呆在北京,享受假期。
我离开故乡更久些,二十二年,不得不相信,当你跨越了一个在人生里不短的时间距离后,空间的距离也显得无法比拟的遥远,令我已经从地理上失去了故乡。
如今,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除了朋友便没有需要走动的亲戚。这倒成全了我们可以不必遵从小时候那样需要在过年时走亲戚的繁琐,得以做到真正利用春节假期休养生息,过一个不一样的年。
过年前的这些天,北京的天空持续地蓝,阳光每天都明晃晃的,呆在暖气房里,已然是春天的感觉。于我,这样的日子与其说是迎接春节,倒不如说是在迎接春天的到来。
其实,这些天,每天带着孩子上各种课外班,如果不是各种手机APP上的年节气氛,以及某宝上的积福抢红包活动,真是没有年关将至的概念,加上原本就没有筹备年货的想法儿,毕竟周边购物很方便,日常消耗也没那么大,大批量的采购对于我们真是没必要,反而容易造成无谓的浪费。何况平日里的生活标准已经足够高,一家人都想不出要备什么特别的年货来满足口腹欲望,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会期待个压岁钱,对于大人来说,就只是想趁着七天假期好好休息一番。
过年前的北京也迎来了许多便利的不便利的方面。比如快递变慢递了,上周朋友给我发的一单快递目前快一周了仍没收到,天猫的广告说“过年不打佯”,可是留下来拿双倍工资的快递小哥一天当两天用也有送不完的快递在等着他;马路上顺畅了许多,堵车路段都集中在火车站附近,可还是有办法绕开,早晚高峰时段也都明显缩短了;高校的大学生们放假回家后,高校附近的餐馆在饭点儿吃个饭再也不排队了,但服务员明显少了;中关村很多商铺都拿布帘子遮盖起来,只有为数不多的还在支撑着日益冷清的大厦,临时想买个配件全靠运气了。
今天恰好《读库1601》到手,第一篇就是《纸上王国》的写作者邓安庆的作品《回乡》,他以非虚构写作、用日记体形式完整记录了2014年春节回乡与家人一起度过的十天时光,通过他的字里行间,体会得出回乡过年的美好之意和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但更多的是作者心上的很多负累、很多无奈以及对越来越回不去的农村的几许忧虑。他表达的是当下中国最棘手的农村问题,也有我思考的在当今时代,过年要怎么过的问题。
这些天,我的朋友同事们有许多也都踏上了回老家的征程,有的也已经开始与父母在一起享受团圆的滋味,于是,微信朋友圈里晒美食的,晒好山水的,都是北京城里找不到的“最家乡的”东西,他们晒的是轻松是欢乐,绝无可能晒出自己的累或自己不习惯的种种。我当然理解,但未来呢?当老人故去,当自己年迈,还有回去的理由吗?过年要怎么过?
早些年就听人常说,北京过年最没年味儿了,可这些年,我还是喜欢过年的时候享受在北京的清淡,什么是年味儿?围观看耍社火算还是逛庙会算?北京的庙会不少,可我去过一次就不爱去了,无非天南海北的小吃荟聚在一起,大家也无非看人多凑个热闹,好像过年就是要攒人气似的。
老一辈还经历过缺衣少穿的日子,那时候他们盼春节,希望过年吃好的,穿新的,到我们这一代,小时候趁着过年可以亲戚家孩子们凑在一起玩儿,现在,大家各奔西东,亲戚的概念越来越淡薄,平辈之间几近失联,能做到过年给长辈们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已属不易。自己的下一代更是独生子,没有亲戚的概念。过年,成了一个悠长假期。
都说我们把传统丢了,可关于春节的那些劳民伤财的宴请就一定是值得提倡的传统吗?在网络视频不断发展的今天,距离已然不是问题,那还需要靠春节假期密集性的走亲访友吗?这样就是在保持我们的传统文化吗?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未来,我们的年还会是以吃为主吗?在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后,春运的大规模迁徙还会出现吗?在假日安排越来越多,一家人只要靠挨到春节才能享受亲情的欢愉吗?在看了作者的十天回乡日记后,我不断地问这些问题。
而当我看到已经有着相当城市气息的大学生,在放假时拉出他那款行李箱赶火车,再看到他回乡后发出的朋友圈,背景里有了红配绿的大花被面和挂着胖娃娃年画的堂屋,他的表情再灿烂,他表达在家的饭再香,在我看来,那都如昙花一现,因为他自己已经在心里说这是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了,不久的将来,他在毕业选择去向时,如果是欠发达地区,那更难成为他的方向。他们将来都可能要面对着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困境,尽管他们的父辈也可能是新一代农民工,可和子女之间的代沟是颠扑不破的命题,未来,他们的年到底怎么过?
当家家都换新春联的时候,我看到春联永远都是那些句子,无非围绕着当年的生肖有些变化,这就是所谓的传统吗?那些在各大公园办的庙会,早就失去了新意,那些形式上的东西到底有多少传统在传承?又还能传承多久?不得不承认,习惯于过洋节的新一代年轻人,他们注重的更是节日里的购物打折或带薪假期的闲散时间,可能还有虚拟的社交生活,这一切都在引起我们思考,到底,我们要过一个什么样的年?
而就我而言,渐渐地,不再是过物质的年,而是过精神的年。我们会组织一家人走进博物馆,走进音乐厅,走进美术馆,我们会一起旅行,或者只是一起吃顿年夜饭后,各自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是享受假期,而不再是传承那个不甚温饱的年代的旧习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