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钱先生解释: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礼必兼双方,又必外敬而内和知敬能和,斯必有让故让者礼之质为国必有上下之分,但能以礼治,则上下各有敬各能和,因亦能相让何有,犹言有何难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不能以礼让为国,则上下不敬不和,其极必出于相争礼岂果为上下相争之工具?如礼何者,犹言把礼怎办?
我觉得这一部分是孔夫子理想化的乌托邦,过于强调礼的作用,到了汉代尊儒思潮,导致孔夫子思想被曲解僵化,到了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阶段,形成了新儒教。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二程、朱熹和王阳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末清初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哲学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他们都对儒家思想有所批判和继承。
李贽否定了孔子权威,提出了“童心说”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顾炎武则进一步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王夫之更是大胆地提出了“循天下之公,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的主张。
所以,我宁愿认为礼教是孔夫子在乱世里为大家建立的希望和乌托邦,而不是在实际操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