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以其涉猎广泛的学术著作而闻名,印象里他的照片也都是严谨不苟的形象,《围城》又以“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而名声在外,所以我潜以为《围城》虽是小说,也一定充满了对俗世的不满与鄙视;并且猜测,如果作者够厉害的话,会说出“症结”所在,进而对症下药,阐述世俗在自己的理想中的样子,如果不那么厉害,就只能说出病症而开不出药方,那么这些不满与鄙视就要归属到”牢骚“一类。
让人喜出望外的是,《围城》里并没有什么教条式的道理,反而都是些轻松搞笑的段子。
这是我以迂腐之心度学者之腹了,想想,大概是深受这个时代风行鸡汤文的影响。
杨绛的后续补注读得津津有味,到现在还有些回味,大概我比较喜欢这种文风,来自老人的朴实无华的口述一般,娓娓动听。她的《我们仨》我还记忆尤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