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简简单单的四句话,却实则概括了王阳明学问的最最本质的大脉络和大逻辑,也能够轻轻松松与王阳明思想的其他领域相互对接:在之前王阳明曾经说过,心就是一面光洁的明镜,能够分毫不差地将事物本来的样子映射进来,从而达到一种无善无恶,但是又包罗万象,无物不含,无物不有的奇异状态。这也便是王阳明在四句教的第一句你所要传达的意思了,但是这样够吗?如果人类包能够将这所谓的无善无恶又生生不息的是万物的状态推行于世界,这样当然就够了。然而非常遗憾,由于俗事上的各种干扰,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那片心中本来应该无善无恶的镜子,早已斑驳不堪,充满着丝丝锈迹,因为这些所谓私欲这也便需要另一道修炼之旅。
然而,怎么修呢?王阳明在四句教的之后给我们的答案。首先,要想将心中的斑驳去除,你必须知道这些斑驳到底是什么,既所谓知善知恶,待到看见任何一个念头或想法都可以快速地分辨出他到底是善念还是恶念时,就达到了良知的范畴,在之后,则是整一个致良知,知与行的渐修之路的最后一步了:既然已经能够区分自己心中什么是恶什么是善,那就将心中的这些恶全都去除,将心这片斑驳不堪的镜子重新摩擦光亮,重新回到至善,也或者说无上无恶的本源融合状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整个修炼过程当中,其实就是一种从蒙蔽的本源回归本源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所以我们一般都会称真正得到了大道,做到知行合一,成人成事成就一个更加美好的事物的人叫有赤子之心的人:其中所说的赤子,并非人类最岁儿童时的婴幼儿状态,那时的人类完全按照本能性行事,和一个动物没什么两样没什么区别(你不能说一只猴子拥有最最真挚的道吧?)而指的就是人类内心中属于人类的那款最最独特的区域。当然,整个过程是极其缓慢和困难的,是一个慢慢修炼的征途。
但王阳明的一个得意弟子之一王龙溪却提出了一个和王阳明先生的四字教稍微有些普通的观点。在其中大体的逻辑依旧是心之体,义之动,动良知和格物,但前面的所有对于善恶的评价却全都变为了无善无恶。难道,这位弟子已经脱离了儒家的本源逻辑,而走入了到家的天地自然当中?好像也是,道家不就认为天地一切顺其自然有其大道,而人世间的一切其实都是无善无恶的天地万物见的一份子吗?
实则并不是这样的,王龙溪是一名非常聪慧的弟子,对他来说,想要悟得真正的道并不需要这么繁琐和复杂的渐修之过程,只要稍微一经思考,就可以达到了,也就是领悟无善无恶极其迅速,因此在他的逻辑看来,根本不需要从友善有恶到无善无恶的思想认知层层推进的过程:这一切本来就全是无善无恶的吗!至于他所说的一切无善无恶,其实是根据王阳明的渐修之路所达到的最后的境界在回看当初时达成的结论。
因此,何为四句教呢?这是王阳明学派的最最中心的观点和逻辑,是人重新返朴归真的一条漫漫长路。从本源上,也隐含着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天道以及回环流转,阴晴圆缺的人道所相互追溯,相互成就,和相互融合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