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
各位,看过被称为“金融版纸牌屋”的美剧《亿万》(Billions)吗?
第一季的时候,我还纳闷,这个公司真高端,那个Wendy竟然是他们雇佣的一个心理咨询师,地位还挺高。第二季的时候,我发现,Wendy其实不(只)是心理咨询师,其作用是“超高端HR”啊!
……
我是“秒秒测”的CEO梁于阳。2021年1月1日,在分析新年Flags的时候,发现,很多Flags要想实现,最终都归结到“我们需要一个好的HR"。
我是一名70后技术男,6年前创业……,在此细节就不赘述了,在百度上搜我的名字,可以进一步了解我。
关于“秒秒测”
秒秒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小米生态链企业与复星生态链企业之一,在小米体系里是做体温计及与温湿度计的。在小米商城(mi.com)里搜索“温湿度计”,带屏幕的温湿度计都是秒秒测做的,在小米有品(xiaomiyoupin.com)里搜索“秒秒测”,可以看到各种秒秒测的产品。
同时,测温测多了,秒秒测从toC产品也开始做toB业务了:冷链相关的测温。礼来制药、雀巢、沃尔玛这些著名的厂商是我们的客户。
我对HR的理解
我在外企工作了15年,大约是第3年的时候遇到了一位HR,她颠覆了我当年对HR的理解,不再是当时理解的“招聘+解聘”,而是“HR简直就是企业发动机的设计师啊”。
但当时在大企业里我干的是研发工作,与HR的交集不多,所以也就没有了更深的理解。后来创业初期,十几杆枪,也没有预算去请专业的HR,一些简单的HR的工作,由自己和同事们也就分担了。但当公司发展到50+人,收入过亿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以前一些嗤之以鼻的东西,现在看来是啪啪地打脸啊。
- 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前我觉得大公司特折腾,每年调整一次组织结构,或者搞一次轮岗,是不是管理者与HR精力过剩?现在才逐渐明白,为什么他们要那么做。
- 薪酬架构的设计。以前觉得这就是年底自己琢磨琢磨,2~3天就能定下来的事儿,现在发现:这个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公司发展的阶段会出现很多“奇怪”的现象,比如说收入倒挂,新的业务下的激励机制应该如何调整……。
- 绩效的考核。以前公司人少,谁的表现如何一目了然,现在CEO可看不过来了,而新任的经理大多是技术出来的,没有足够的经验,需要HR的帮助才能比较好地完成绩效考核。KPI越简单越好,因为我感觉KPI很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么是否应该用OKR来做每个季度的目标对齐呢?百度了一大圈,问了一些已经实施了OKR的公司,感觉这是一个好概念,但实施的时候,细节很多,坑也不少,管理成本不低……,说白了,以前CEO与一两个合伙人就能定的规则,现在搞不定了,需要HR一起研究,根据公司的情况作出适应自己的规则,且,这些规则需要实施,跟进,改进。
- 文化建设。以前人少的时候,那就是创始团队的风格,这风格其实有好的,需要坚持,其实也有不好的地方,随着公司的发展,需要改进的。用各种管理制度去提高业绩是一条路子,但对于发展快速的公司来说,我发现管理制度的更迭跟不上业务的脚步。这个不止是管理制度,包括公司的流程也是一样:等你把制度做出来了,宣讲了,实施了,发现业务情况又变了~~~,这时候,文化就成了一个补充。比如说,快速发展的公司会存在流程上很多灰色的区域,没有人去明确其分工,这时候,相关的人能够冲上去,认为灰色区域是我的责任,那就很好了。这只是一个例子,在公司的运营中,这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果没有文化,没有担当,全靠管理制度,是低效率的。
- 当公司从几百万的收入到亿元级别的收入的时候,作为CEO,明显会发现:有人掉队了!这个掉队大概率不是技术层面的“硬技能”,而是“软技能”(比如说:沟通能力,领导力,管理能力)。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有一个很大的短板:硬技能杠杠的,软技能全靠自己的运气,要么拼基因(遗传),要么拼自己好学。在团队比较小的时候,那时候大多是“靠产品立足”,这时候拼的是大多是团队的硬技能,而随着业务越来越复杂,软技能就变的重要了,而当年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姐妹们,整天忙于技术与产品,大多数人的软技能自然也就无暇顾及了,而这时候,从CEO的角度来看,就是“掉队了”。这时候,无非就两个办法:外来人来填补空白,内训来提高可造之材。而这时候,其人才地图的制作与维护,外来和尚的招聘,内部人才的确认与培训,就是一堆堆以前不曾出现的工作,现在都需要了。
- 以前在与股东之一复星接触的时候,发现一个职位是:HRBP,后来查了查这个词的含义,才知道其作用。这个定义挺好的,与业务部门一起做HR工作!后来我发现,要成为一个好的HR,其基本特质是“通晓人性”,而这个特性其实是很多高端工作的基础,是领导力的基础。我很纳闷为什么网上有传言,说AI之后HR工作会被AI替代,我猜想是那些HR中比较基础的工作把,与人、人性相关的事儿,不太可能被AI替代的,除非人类造出了可以碾压式地奴役自己的AI。
可能各位会说:对啊,这些就是很重要,难道你现在才明白?是的,我在整个创业过程中犯了很多错误,包括对人力资源的投入过少,是我犯的错误之一。其实,很多原理我都听过,甚至感受过,但理解不深,实施不到位,更不可能提前前瞻式地去布局,去预防一些问题的发生了,所以很多时候搞的自己比较狼狈。所以有时候我觉得秒秒测很幸运,创始人犯了这么多错误,秒秒测不仅活下来了,还保持高速增长。而我要做的,要不断总结,不断学习,靠团队去发展。
所以,在团队的建设上,我需要专业HR的加入!
致,未来的HR大神
“公司的运营,说到底都是人的问题”,现在我越来越明白这句话的实质与实操中意味着什么,所以,我希望能找到“门当户对”的HR加入秒秒测。
为什么我用“门当户对”这个词呢?因为我打听了一下,高端的HR,比如说《亿万》里的Wendy,那是100亿收入的公司才能琢磨是否请一位这样的大神的。而秒秒测这样的小微企业,无法奢求已经是半步成神的HR,所以我没有用传统的方式去写一个JD去招聘HR,而是写了我对HR的理解,写出了秒秒测的现况,描述了我的思路,希望能与“发展中”阶段的HR来聊,聊聊细节(你关心的问题,我关心的问题),听我画画饼(看是否靠谱),期望能找到可以共同成长的HR。
我深知没有辅导,HR的成长也是比较慢的,所以我会找到我身边的HR大神,虽然这些大神无法全职来帮我们,但我们可以设计出好的激励机制,使得我们有这方面的专家顾问,定期指导我们的工作,同时帮助我们的HR团队也能快速成长,打造未来的HR大神。
所以,我对当前HR人员的需求是:对于HR有一定的经验(可以是在某个领域有擅长,其它领域愿意去快速学习),具备快速学习能力,情商高,通晓人性,且寻求快速发展的机会,能与我们共同承担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希望长期在HR领域深挖的成长性人才。
期待
百万HR专家中,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不多。如果能有幸探讨一起成长的可能,请发简历到hi@weisi.biz。秒秒测的办公室在北京的三元桥附近,非常希望能距离你家比较进一些——对于北京,单程1小时能上班的,都是幸福的人。
随笔
说一个我对组织的小愿望:我在成立秒秒测的初期,就希望能打造一个支持远程工作的组织。后来有人跟我说:人性非本善,也非本恶,而是“性本懒”,你想要打造一个远程工作的组织,且长期保持高效率,很难。
6年来,我不断在做一些小尝试,看不出好坏。后来2020年遇到了疫情,大家都在家办公,天赐良机来尝试远程办公,那几个月里,我感觉大部分人的效率都挺高的。但也逐渐发现某些部门,少数人变的效率低下了,甚至出现了“工作时间找不到人”的情况。更令我惊讶的是,等需要复工到办公室的时候,有几个人找各种理由不愿回到办公室,这就让我困惑了:是不是我看到的“效率还行”,是假象?是不是大家在家很舒适,就不愿回到办公室去追求只有在一起才能提高的那部分效率?
我看到美国有很多人都是远程办公的,有些公司有超过一半的人都是分布在全球各地在家办公。我在想,如果我们能支持远程办公,有些职位的人才就可以在任何城市招聘,甚至任何国家招聘,那岂不是很好?这个想法也许有些天真,或者说,这世界上只有某些类型的公司才适合大部分人远程办公。但是,我还是想尝试一下,也许能找出我们特有的保持高效率支持远程工作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