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34

作者: 明道1968 | 来源:发表于2019-08-16 12:25 被阅读0次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34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是说:“人的资质禀赋虽有不同,然而使气质发生变化未尝没有方法。比如通过智来明道,固然是愚者所不能达到的,然而能真实的相信又好学,能谈论古今事物的道理,则会见闻多而使聪明日益,通过明理而接近于知,这样不是难事;通过仁来体悟道,固非自私者所能达到的,然而能自强不息,踏踏实实地使用省察克治之功,就会使人欲慢慢消失而让天理复还,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道,不是难事;勇能担当此道,固非懦弱者所能达到的,然而能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常常存有愤发惭愧勉励之心,则气一动而随之,于是通过立志而接近于勇,不是难事。通过修身而行道,从而知、仁、勇三德就可以能够行此道了。人倘若能知好学、力行、知耻这三样足以接近于道,则就会入乎达德,即可以行此达道,所以修治其身的事也都知道了。在我身上存在的理,就是在众人身上存在的理,既然知道怎样可以修身,则就可以知道如何治己,使自己能各尽其道,无所不知,则物我一体;一人之理即千万人之理,既知怎样治己,则知怎样管理国家。而使天下人都能各尽其道,也就是无所不知,不分远近的。”

    治理天下国家的重点而不外乎就是这样去修身,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张居正讲:这一节是讲未达到达德,而求入德的事。孔子是说:“人的气质虽有不同,然而未尝没有变化的方法。比如智可以明道,固然不是愚者所能达到的。然而如果能笃志好学,凡是古今事物的道理,时时去讲习谈论,不肯自己安于不知,听闻见识日渐广泛,聪明日益开阔,虽然未必全然是智,可是也就不会堕在昏愚上了,岂不是接近于智了吗?仁能够体悟道,固然不是自私者所能达到的,然而如果能勤奋勉励自强不息,事事去省察克治,在实际生活中用力,将会能见到本心收敛,天理复还,虽然未必纯然是仁,也就不会被私欲遮蔽了,这样岂不是接近于仁了吗?。勇可以担当大道,本来也不是懦弱者所能达到的,然而如果能知道自己不如人,而常存惭愧羞耻之心,不肯自暴自弃,羞耻心一萌发,志气必然奋发,虽然未必是大勇,也就终于不会懦弱了,这样岂不是接近于勇吗?”

    斯字,解释为此字。三者,指上文三近而言。孔子是讲:“修身是为了行道,而知、仁、勇之德,就是为了能够行此道,人如果能知道好学、力行、知耻这三件,就足以接近于知、仁、勇了,便可以入于达德、行乎达道,所以修治其身的道理,就会无所不知。既知怎样修身,那么怎样治己而使自己尽己之道,即在此。通过自己来观察别人,虽然有物我的间隔,然而在我身上的道理,就是在别人身上的道理,所以知道如何修身,便知怎样治己,既知怎样治己,那么怎样治理天下国家而使天下人都能尽其道,也即在此。盖以一人来看万人,虽然有众寡的区别,然而一个人的道理,就是千万人的道理。所以知道如何治己,便知如何治理天下国家。”天下国家的治理,其要点不外乎就是修身,可见修身是达到治理的根本。

    朱子是讲:O这里讲的是还没有达到达德的标准,而想要求得入德的事情。通过上文可知,三知为知,三行为仁,那么这三近者,勇是次一点的。吕氏讲:“愚者自以为是而不求入德之事,自私者被人欲殉葬而使天理忘返,懦弱者甘为人下而不辞劳苦。所以好学并不是知,然而却足以破愚;力行并不是仁,然而却足以忘私;知耻并不是勇,然而却足以起懦。”

    斯三者,指的是三近而言。人者,对自己的称呼。天下国家,则包括全部的人。讲到这里以总结上文修身的意思,开起下文九经的开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3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pf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