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种难以捉摸同时又感觉哭笑不得的“误读”时代,我们时不时会误解一些人,也会误读了一些故事,永不止息地进行误读、解释、再次误读、再次解释……而人生恰好就是建立在误读之上。
举一个例子,“间歇性地踌躇满志,持续性地混吃等死!”这种状态正在以一种不可预估的趋势蔓延在大多数人的身上,这也是现在流行的“丧文化”的投影!
这种文化背后折射出来的价值观或许就是一种逍遥自在、与世界和解的生活态度,它代表着全力以赴地工作、学习但内心却拒绝谄媚红尘的喧嚣,并且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他们又勇挑大梁、敢于担当。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它是积极、乐观向上的文化,而不是把它误读为消极灰败的丧文化。
庄子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静守自己的一方天地,怡然自得,真正做到醒来虽是白昼,侧身便见星辰,这样不也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都和谐的生活方式。
我很喜欢的一位著名歌手李健,他被广大歌迷称为“音乐诗人”,他说原创歌手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和忍耐,才可能有自己的艺术思考力,作品才可能真正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我们很轻易地就误读了这个世界,当李健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时,他就会哼唱,表达一种残缺的美好。
李健还说过一个大家特别容易误读的现代年龄观:“三十而立是不太正确的,想要在30岁之前就把事业和家庭都兼顾地非常到位是很艰难的。所以年轻的朋友们不要太着急,不能像我当时老想着这句话,我觉得三十五或者四十能立就不错了,真是这样的。”
刘墉在《逆风与顺风》中也曾经说道:“风大时,要表现逆的风骨;风小时,要表现顺的悠然。”
生活中的逆风和顺风不需要误读它,只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了,因为情绪化的人是最容易沉溺在理想化的意象之中的,他们开心时夸大优势,失落时夸大劣势,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欲望心理学》这本书中有讲到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如果你在某人急切地需要得到关心的时候而忽视他们,或对他们认为应值得更多关注的话语不以为然,他们就会种下愤恨的种子,而这个种子几周或几年后便会生根发芽。”
这个体验就好像你比较清晰地感受到最近一年你自己发生的变化,而其他人即使发生再大的变化,在你自己的生活里可能也只是一带而过,这是人之常情,本质上是因为彼此没有共情能力的供给端。
我最近空闲的时候看了一本书,是法布尔的《昆虫记》,记录的都是一些小小的昆虫,却让我看到每个生命,都有一个属于它的不可逆转的宿命,与此同时都有一个属于它的希望,就像草期待春风,蝉期待脱壳…
其实人在天道之下,就如同这些虫子一样,虽然看不见自己的命运,但是看得见每天的日升与日落,看得见每年的春耕与秋获,看得见生命在岁月轮转里生根发芽。
科学是严谨的,但同时有很多东西,就连科学也无法解释,地球上的万物乃至宇宙万物都冥冥之中有着自己的命运安排,不要轻易地误读它们。
爱因斯坦曾经讲到过,一切有可能都是已经被安排好的,就像万物生长一样,春天就是个播种的季节,想在春天洒种子就丰收,显然是做不到的,但这也就是触发科学家思考的一种机制。
02
在当今这样一个被过分解读的时代,有时候生活会非常善意地去高估了一个人的天赋,这其实是好事,因为万一是生活猜对了你的能力,这岂不是更加意外的收获,我们要有一种不过度包裹自己的态度,不要让内心的狭隘成为和生活对接的墙。
《论语》里孔子对“以德报怨”的一句轻轻反问:“何以报德?”认真再细读这一句话时,突然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就是一味地要求别人“以德报怨”,却不知道“何以报德”是不是也值得去思考?
记得有一次我在小区的绿荫小道里散步,前面有个年轻的帅小伙跌倒了,摔到四脚朝天的状态并在那里艰难地挣扎着,在他后方50米处有一个17岁左右的男孩经过,我以为他会走过去把他扶起来,没想到他并没有去扶他起来,而且嘴里竟然还嘟哝着:“躺着都比我帅,就不扶!”我忍不住噗嗤一下笑出声来,我马上跑过去把他扶起来……
这件事情还真的让我挺震撼的,但我也能够去理解为什么,毕竟那个摔倒的帅小伙当时摔得没那么重,要是严重的话,估计这个17岁的男孩一定会过去扶他。
我现在不会很笃定地去判断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所谓“正确”的价值观,每个人的价值观只要是没有违反法律、道德,而且是自己喜欢并坚持很多年的都不应该被过分地解读、甚至是误读,因为每一个人在20几年以来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是截然不同的。
法国哲学家卢梭曾说:“好多人研究人性是为了能夸夸其谈一番,而不是为了真正去认识自己;他们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是为了教训别人,而不是为了启发自己的内心。”
大家小的时候可能都读过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著作《西西弗斯的神话》: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让他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过后又要亲自把石头滚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看似是被迫承受的苦难,然而在作者加缪的眼里,西西弗斯的命运虽然荒谬,可荒谬的人的努力却永不止息,他知道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
巨石上的每一粒沙子唯有对西西弗斯才形成一个精神世界,他每天爬上山顶,是充实和幸福的,滚落下去也是别样的旅途,这跟人类在日出日落的时分,将会拥有不同的收获是同一个道理,所以我们又可能误读了作者所描绘的西方神话故事。
而且大多知识都是以内隐形式存在的,我们学习的通常是外显的知识,它能够被表达出来,并且写在纸面上,但这些外显知识永远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知识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
比如你要问我们中国乒乓球的世界冠军,为什么一定要从那几个角度进攻才更有机会击中对手的要害,他们说不出具体的原因,因为有些知识是内隐的,虽然他大脑非常清楚地知道其中的运动轨迹,但也不一定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人类知识中有大量这样的内隐知识,无论是嗅觉的、听觉的、视觉的……还有些知识存在于情景,跟当时的背景和人物有关,无法一一言说。有些数据本身就是高维度的,但是表达出来就已经是降维粗浅化了,它会丢失很多有用的信息。
03
作家蒋方舟在《奇葩大会》里面说了一个故事,她说从小她被教育要与人为善,哪怕让自己极其不舒服的人你也要忍着他,这样你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后来她就发现长辈教她的这些道理差点让她得了抑郁症,于是她学会了静下心去思考这个道理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到底是如何,如果这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人超出了自己能接受的原则和底线的话,当然就坚决不能再去讨好那些不明事理并且又尖酸刻薄的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做“达克效应”,指的是那些能力较弱、认知水平较低的人,反而更自我感觉良好。
其实一个人的修养,要看他疲惫时的模样。舒服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乐善好施;只有在疲惫的时候,还能体谅到别人的苦,才是深到骨子里的善良。
修养好的人不是神,不要把他误读为神一般的存在,他也是会疲惫的,他也是需要安慰的。可是他懂得在疲惫的时候,先处理好自己的伤口,而不是随便把自己的坏情绪丢给别人。
前些年很流行的一句话叫做:“听过了很多道理,但是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那么在这里我想对这句话的回应是:“过不好这一生,有可能是因为你一直在误读了这些道理,许多道理并没有错,只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好在蒋方舟及时意识到了这一点,她通过据理力争的反复训练,形成良性的大脑回路,才终于让她走出恐惧、重新回到正轨,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误读别人话语所带来的伤害。
席慕蓉在《独白》里面也说过:“在一回首之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只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赞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内。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或许我们真正要搞清楚的是自己人生的剧本——它并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也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04
现在一些媒体过分鼓吹的焦虑也可能是在误读人生,他们费劲力气地把未来可能发生的矛盾提前置换到了现在,但却忽略了一点,人类的持续性发展和进步是有机会把未来的一些或有或无的坑给提前填满,让人类走得平坦顺利而不至于掉到坑里面去。
大家仔细想想,大部分人在小时候听到的一些恐怖的事情,到了你成年以后是不是有这样的认知:“太滑稽了,原来它根本不科学啊,当时怎么会相信这些迷信呢?”
举一个例子,小时候我很喜欢的著名相声演员——冯巩的一个相声作品,他说:“我们生活中啊,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专家:
专家A说,早上不要吃苹果,因为早上胃比较脆弱,容易伤胃,要在中午吃;
专家B说,中午不能吃苹果,因为中午刚吃饱饭再吃苹果容易发胖,要在晚上吃;
专家C说,晚上不能吃苹果,因为晚上比较少活动,肠胃对苹果所含营养成分的吸收不到位,而且经常在晚上吃高糖分的水果容易得糖尿病,要在早上吃。
最后冯巩无奈地说:“那要照专家这么说的话,我就只能半夜起来吃苹果了!”
当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要知道有些玩笑是真的不能随便乱开,特别是危及公共安全的玩笑,比如说要劫机、恐怖袭击、生化武器暴击等等,在美国洛杉矶国际机场安检入口处就挂有“请勿开玩笑”的牌示。
记得在我读大学的时候,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预言,据说是有很多专家都预测,2012年12月21日可能就是世界末日,他们天马行空地去想象即将发生的一系列世纪性的灾难!
但现在都已经是2018年了,大家的内心也并没有经历这个所谓的“世界观”的绝对崩塌……
因此没有必要把未来会发生的或者不会发生的矛盾提前置换到现在。
这套心法我是从哪里学来的呢?我是通过观察我的一个同学认识到的。
每次遇到放长假的时候,我就会找他吃饭聊天,我的同学是在一个政府机构里工作,那里面人际关系非常地复杂。
但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政治敏感度几乎为零,我总说他“政商”为零。
他对很多人的阴谋诡计完全无感,看见就跟没看见一样。但是他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在业务能力上是公认的一把好手。
这样一个基层公务员,一步一步走到最后反而成了那个环境里面的最稳定贡献出优秀业绩的公职人员,现在他被全票选举当了一个靠谱的中层领导,日子过得轻松写意。
从他的身上,我就发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别操心太多不属于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杂事,也别去误读那个看不清摸不着的所谓的“大环境”,你根本就读不出精准而又瞬息万变的一系列的政策变化,在上升进阶的途径当中,唯有稳定输出压倒一切。
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道格拉斯·诺思,发现了一个规律: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是走上了一条无比自信的道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地自我强化。
这种规律被称为路径依赖或路径依赖性。它带给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效应。
对于优秀自律的人来说,路径依赖性是非常强悍的惯性力量,它能促使优秀的人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全能;然而对于一些急躁性格的人来说,这个路径依赖就会非常危险。
正是因为思维习惯的路径依赖,那些急躁性格的人,生活中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会触发内心的魔鬼机制;他们对不满意的事做出的回应从来不是思考,而是吵架和发脾气; 急躁性格的人付出的代价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小事沉不住气,大事做不成;他们什么事都有可能会干得出来,事后又会特别自责和后悔。
简单地来说,优秀的人懂得把眼下该办的事办好,同时低调地去从事或学习新的知识领域,勇敢走出懒惰的舒适区域。这样所有的矛盾,都有机会在你往前走的过程当中被你的持续性发展和进步给化解掉。
05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度文明的社会,有一个一直以来都可能被过分解读甚至是误读的难题,就是优秀的单身者在婚恋这一方面坚持的价值观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人认为所有优秀的单身者应该都是对别人太过挑剔、要求过高,这个其实又有可能误解了一大批优秀的人。
心理学家梅兰妮·席琳从单身者身上看见的共同特质发现,保持单身的原因其实和自我破坏有关,而当事人往往不会察觉到。
大多数单身人士无法解释自己单身的原因,被问急时通常会用如下理由来搪塞:有些人认为他们并不适合恋爱,另一些人担心自己无法履行爱情和家庭的承诺,还有些人则认为他们只是还没有遇到合适的人。
健康的自我怀疑和自我破坏是存在区别的。
心理学家梅兰妮·席琳将“自我破坏”描述为:“积极地破坏和阻止社会交往或者与对象约会的机会,这种行为常在有意或无意中传递给大家其对恋爱并不感兴趣。”
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他们找到幸福的机会,梅兰妮列举出三种自我破坏的消极念头。
——关于自己:我不值得拥有幸福,我在感情里一无是处,我一定会把关系搞砸,还是保持单身好了。
——关于另一半:所有的男人(女人)都会背叛感情,令我心碎,最终离开我。
——关于爱情:我没有时间投入到一段恋情中。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阻碍因素就是现今社会出现的“直男癌”和“直女癌”各自组合形成对立的价值观冲突,他们彼此喊冤诉苦的同时却又拼命的互相厮杀,最终双方都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描述女主角时就体现了女性在选择爱情当中都可能会面临的艰难:“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 ”
真正会幸福的人,不是什么确认过眼神,遇到对的人。因为如果双方了解程度不够深的话,就可能会出现完美的假象与现实的激烈冲突。
从大数据和大概率来讲,真正会幸福的伴侣,是一对愿意主动降低身段并且知足常乐的恩爱夫妻;也是一对敢于彼此真诚相待却又不敢死踩对方底线的知心爱人。
但很不幸,假如你在爱情里永远都没能力感受到满足的话,或者默认自己是爱无能,并且从不愿意主动更新认知的话,那么不管你换谁还是换了几个谁,你都会和对方走到没有爱的那一天。
解铃还须系铃人,总不至于说要等到科学家成功地治愈了“顺其自然综合征”的那一天吧,优秀的单身者们应该积极培养与自己心仪的对象亲密接触的能力,而不要总是暗示自己去体会孤独或忍受别人的无视,因为如果你自己并不是单身主义者。
可以和志同道合的对象一起散步、在安静的餐厅吃个晚饭,谈谈心事或者理想,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极好的。

06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和医疗技术的持续性进步,我们年轻人其实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去思考活着的意义。
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经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对年龄划分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规定提出新的年龄分段:
未成年人:0至17岁;青年人:18岁至65岁;中年人: 66岁至79岁;老年人: 80岁至99岁;长寿老人:100岁以上
假如基因技术在我们有生之年能够完成重大突破的话,那么人类平均寿命达到100岁将会成为现实,这无疑是生物基因技术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和奇点。
大部分人会觉得30岁以上的人心理应该非常成熟了,不会轻易做出鲁莽冲动的事情,那么在现在看来这也是一种误读。
根据伦敦大学神经学教授——詹莎拉最新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前额叶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发育,但是大多数人要等到30几岁甚至是40岁才会成熟。大脑前额叶主要负责的是对大脑接收过来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分析以及最终审判和处理,所以不少人都已经为人父母了,却还是会有一些小孩子似的那种鲁莽冲动。
伟大的“千年思想家”——马克思曾经说过:“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在生活中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人说的话和他大脑真实的想法以及做出的行为都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如果你想真正地去了解一个人,你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私底下做了什么。
人说到底就是一种立体环绕多维度的复杂生物,每个人做出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被别人过度解读、甚至是误读,所以我慢慢意识到了这一点,人生就是建立在误读之上的。
但即便这样,我还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不用活得那么累,可以真正做到表里如一、返璞归真。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网友评论
最感同身受的那句话:只有在疲惫的时候,还能体谅到别人的苦,才是深到骨子里的善良。
李健的歌曲我也特别喜欢,尤其那首《贝加尔湖畔》,我通常是用他来提神的呢!
感谢分享!🌺🌺🌺👏👏👏
最喜欢席慕容
在一回首之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只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赞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内。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