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过一个故事,说是某西方成功人士建议,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尽早立下遗嘱,每年年末review一次,为的是提醒自己珍惜生活。
当时觉得这个建议简直是金玉良言,也打算实施起来,于是赶紧跟妈妈分享。谁知她听完之后,顿时忧心忡忡地说:你为什么这么悲观呢?我们好像没做什么刺激你的事情吧?
在接受了一番「做人要看开一点」的教育之后,这事就一直搁置了。
直到前几天,妈妈突然又主动提起了这个故事,还评价说:我觉得人家老外的理念非常好。当我问到为什么当年她批评我太悲观的时候,妈妈给的回复是:因为你居然要在我们立遗嘱之前就立遗嘱,你让我们怎么想?
其实妈妈的想法,也代表了传统观念对于「死亡」的态度:回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一直是一个禁忌的话题: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孔子说生死之事不可说(未知生,焉知死);墨家、法家讨论的也是如何「入世」;只有庄子明确地用「庄周梦蝶」的故事表达了对死亡的看法。
所以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不到关键的时刻,就觉得「死亡」这件事不会发生。
再加上传统文化里不喜欢谈金钱,觉得谈钱伤感情,很多人到了去世的时候也没有立好遗嘱,常常导致家族内部为了争夺遗产而反目。我身边有三四个朋友,都已经经历了这样的家族纠纷。
除了「向死而生」之外,作为一个独自漂泊在外的时差党,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也越来越能体会到什么叫「人生无常」。
虽然我本人并不赞成「养儿防老」的说法,但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尽最大的努力、让父母可以安度晚年,至少不低于他们为我创造出的生活品质。
在澳洲,用人单位是强制要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和死亡保险的,所以我在开始工作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这两项保险的受益人,都改成了父母的名字。
回到本文的标题:年轻的时候立遗嘱,一是为了提醒自己珍惜生活,二是为了尽力去保障自己重视的人。
当然,立遗嘱并不是能达到以上两个目的的唯一手段,生活中还有别的方法,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全盘照搬别人的建议,而是需要结合自己的需求,思考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相关文章:
北野武: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前一篇:
为什么说「有品位」是个巨大的陷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