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邀请女儿一起洗鞋。本来洗得很高兴,后来在洗鞋垫的时候,我们一人洗一支,没一会女儿情绪开始激动,先是带着哭腔说,我洗不干净,鞋垫总是转来转去。我教她按住,一会我接着洗没洗完的鞋垫,然后听她带着哭腔说:按不住,总是动来动去。不一会开始用刷子拍鞋垫。情绪更激动,我停下来看了她一会,她还是在拍鞋垫。我有些不解,也有些生气。然后我继续开始刷鞋垫,她开始大哭:你慢点刷,你慢点刷,我总是刷也刷不干净。我安慰她:“没关系,你刷得很干净呀”。“不干净,一点也不干净”,继续哭,拍鞋垫。我有点不知所措,也有点情绪,不想处理,继续刷鞋垫。“刷慢点,刷慢点,我叫你刷慢点,你就是不听,我总是刷得很慢,刷也刷不干净。”她开始大哭,哭得眼泪鼻涕一大把。中途叔叔来了会,说了她两句,她哭得更伤心了“我不刷了,我受不了了,我受不了了”,但她还在继续边哭边刷。
对于她的情绪,我当时我很生气很愤怒,一连串的评判出来娇气,要强,抗挫折能力差,无理取闹。对于她的情绪完全不能接纳,甚至想揍她。当我觉察到自己的这份情绪时,马上换了一个频道。不再被情绪带走,而是想:孩子为什么会有情绪?她到底是哪方面的需求没被满足?一个四岁多的孩子可以伤心成这样,到底是什么需求未被满足。让我陷入思考。也让我想到幸福双翼里面的先通“情”,接纳孩子的情绪。
于是我蹲下来,把女儿抱住,中间也没有说话。让她的情绪先流动。她大哭着。身体微微地靠近我。过了一会,她的哭声变小了,我问她:你好点了吗?她又抽泣了几声。然后我把她抱起来,到沙发上坐着。递给她纸巾,让她擦眼泪。此刻她的情绪已经稳定了。
于是我开始问她:“你觉得妈妈刷得快,你刷得慢,是吗”
女:是的,我刷得很慢。
我:你希望自己刷快点?
女:是的,可是我刷不快。
我:刷得慢让你很难过?
女:是的。我很难过。
我:刷得慢,让你觉得很失败?
女:是的,我觉得我很失败。(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四岁多的孩子感觉很深奥,但她那么肯定的回答让我很意外,不确定她理不理解失败的意思)
看到孩子是因而刷鞋刷得比妈妈慢,有很深的挫败感。原来如此。
我:妈妈是大人,你是小朋友,妈妈刷过很多次鞋,当然比你快呀。大人和大人比,小朋友和小朋友比。
女:(抬头疑惑地看着我)
我:(伸出手),你看妈妈的手这么大,你的手这么小(和她的手对比),所以妈妈比你快呢。等你长大了,也会很妈妈一样快。你以后多刷鞋,也会越来越快的。
女:(有点开心)可是很多小朋友说我笨呀。
我:有小朋友说你笨吗?妈妈觉得你不笨呀,你很棒呢。你会和妈妈一起刷鞋,很多小朋友还不会呢。你比很多小朋友都要棒呢!
女:现在已经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一场激烈的哭闹最后有了比较好的解决。孩子情绪的背后,是一份未被满足的需求,看到了孩子的需求,这样的时刻,不正是培养孩子自信心及逆境的契机吗?
接下来,我想到给孩子买的托马斯的书里就有一个故事《别说我不行》,里面讲的是面对别人的否定,托马斯是怎么面对的。我觉得这个故事适合此刻讲给孩子听下,在接下来的故事时间,我和孩子讲了这个故事,并且借助托马斯的故事引导教育孩子,学会正确的看待和认识自己,不因别人的否定而否定自己。
今天在处理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很开心很庆幸很感恩!开心的是面对孩子的问题不再简单粗暴地解决,被情绪带走,懂得去看见孩子。感恩这两年的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学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让我可以更好的引导孩子!
顺便总结下:
1.面对孩子的情绪,注意力在倾听,听(猜测)孩子的心理需求。如:猜到孩子想赶上妈妈,但赶不上,受挫的心理,失去信心。哭闹,控制体现了她的难过和无力。此刻接纳她的情绪。蹲下来 抱住她。(她的感受被同理,情绪变得平复了很多),等她情绪平复稳定些,再来沟通。先通情后达理。
2.通过倾听,沟通去了解孩子的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