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写作三个月带给我的改变

作者: 这个作者有点冷 | 来源:发表于2017-06-22 15:53 被阅读0次

    1

    三个月前,当我决心敲字写作时,我就知道写这篇文章是必然的。

    因为在我决定写作前,已经研究过几百篇前人大神的文章,发现一个现象:

    持续写作一个月或几个月之后,就一定会以此题目写篇文章。

    持续写作三个月带给我的改变

    究其这背后的原因:

    1.大神们告诉小白,看,哥的战绩,羡慕吧!

    2.言传身教,坚定小白们加入写作大军的信心。

    3.跟写作软件打打广告顺便给自己的公众号打打广告。

    4.以一个文化人自居俯视芸芸众生,让人膜拜。

    5.个人总结?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我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只能算个人总结:

    1.我还没达到大神的地步,没啥显摆的(侥幸取得的一些小战绩其实也不足挂齿)。

    2.我写作一向随意而为,算是自娱自乐。

    不过不得不承认,三个月的写作历程确实带给我不少的改变。

    2

    岔开一笔,先谈谈自己为什么要写作?

    持续写作三个月带给我的改变

    (1)水喝多了,憋不住尿。

    这话是我原创的,话糙理不糙。

    在写作圈流传着一句名言“水喝得多,才能尿得出。”

    这话告诉我们只有大量输入,才能输出,写作是一个主动的行为。

    但在我眼里,写作是一个被动行为,是一个生理行为。

    书看得太多,脑子太满,想说但无处倾诉,只好写出来。

    一个正常人根本不可能永远憋住尿,是吧!

    (2)看书写作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年近三十,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周边的人天天喊着读书自修,其实他们已经都不读书了。

    刚毕业那几年,朋友圈里的人都还看看书,见面聊天还能聊下最近看书所得,后来貌似都被生活的苟且给磨得身心疲惫,哪还有什么心情去看书。

    这让我很失落,真想矫情的说句:微斯人,吾谁与归?

    但转念一想,我便立马欣喜若狂:大家都不读书,我“突围”的机会不就更大了嘛!

    其实周围的人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也知道未来社会是知识储备的竞争。

    有时看到我闷头看书写稿,受到感染,每个人都信誓旦旦的决心发愤图强。

    立马去图书馆窝着,但都坚持不到三天。

    后来才知道他去图书馆的原因就是为了拍个照,然后看到一两句比较有哲理的话,立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配在图片之上,矫情地向人展示:大家快来看看!我多努力!多有内涵!

    还有让我最厌烦的事,总有人冷不丁的发个信息过来:“刘老师!最近无聊,你跟我推荐几本书看下呗!”

    其实关于看什么书,我已经写了一篇文章阐述过,这里就不废话。

    我也很热心的列个书单给他,他立马加入购物车,买了一堆回去。

    过了一个月后,你在问他,那啥啥书看得咋样了?

    对方一面蒙圈:”哪有这本书?”

    原来,买回去的书他就摸了一下。

    (3)获得快感。

    打麻将,获得快感;抽烟,获得快感;打游戏,获得快感。

    我一向有个观点:我并非装高尚,我一向把读书和抽烟喝酒打牌等同,都是一种获得快感的途径,根本没必要把读书捧得那么高,把抽烟喝酒贬得那么低,大家不都是一样为了获得一种快感么?

    我看书获得的快感自认为不亚于抽烟喝酒获得的,而前者的快感会更悠长一点罢了,仅此而已。

    3

    言归正传,持续读书写作带给我的第一个改变——逼着我进一步去读更多的书,掌握更多的知识。

    持续写作三个月带给我的改变

    曾遇见一个大神跟我讲的:“想写一万字的东西,最低得看近一百万字的资料信息。”

    这其实还算一个保守估计。

    有人说,我一个月看微信刷微博读公众号里的文章,估计也有几百万字的信息,为啥没什么长进,还是写不出什么东西,最要命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全忘了。

    其实你看的都是一些信息,并没有内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获得信息,然后得进行加工,可以分类、归纳、提炼、整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接着需要深度思考,去探寻这些信息背后的逻辑规律等,最后内化写出来或者用你加工后的信息去改变你的思维习惯以及行为习惯。

    这就是把信息变成知识的过程。

    有个比较通俗的比喻:学习不应该是往沙子上泼水,当时湿润了一下,过后都流走了;应该是往海绵上泼水,既能吸收,还能挤得出。

    当你获得一个信息,然后深度思考,就会发现那点信息完全不够,你会去找更多的信息资料来支撑你的思考。

    就好比科学家要证明一个什么理论,需要做大量的实验。

    你需要以点到线到面再到体,在加上时间和空间,养成四维空间来思考问题,就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当你的思维经过这样一个运转之后,你最后获得的知识估计永生难忘,我想这应该才是真正的学习。

    4

    第二个改变——大幅度提高认知水平。

    持续写作三个月带给我的改变

    有一个笑话:当你看到夕阳余晖,A群人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群人说:“卧槽,真好看,真他妈太好看了!”

    我之前的文章里也写到:以后的社会分层,就是按认知分层。

    如果你书读得多,认知水平高,你就可以轻松和A群人愉快的玩耍;相反,就算你知道B群人太LOW,但自己的认识跟不上,想方设法想融入A群人也是徒劳的。

    因为你就算用一些方法,比如金钱、关系、权力,融入进去了。

    换了一个场景,大家又开始吟诗颂对,谈论一些高层次的认知,你还是会被排挤出来。

    因为跟你完全不在一个认知频道,没得聊啊!

    5

    第三个改变——养成追本溯源的习惯

    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看书越多,就越会发现到了最后其实万物万事是同理的。”

    我们要善于从大千世界中,拨开迷雾去探寻事物的本质规律,即所谓“道”!

    成甲老师也说:“我们要努力去探寻一些元认知,底层规律的东西,追本溯源,这样的你就会举一反三,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我当语文老师时也有类似的观点:“题目是做不完的,答题方法和规律很重要。”

    一日,我读到道家的观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突然恍然大悟,我们人类终其一生就是为了追求那个“一”啊!

    当你读了很多书,深入思考,书本的数量到达一定数目,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库,你就可以了解“万物”!

    然后,你就可以从“万物”中去探寻到“三”;

    接着,积累无数个“三”后你就可以去触摸到“二”;

    按理推之,你就可以无限接近到“一”了!

    我这个一家之言的发现,是在一天深夜突然领悟到的,真让我欣喜若狂,手舞足蹈!

    然后,你带着“一”“二”“三”在去看待万物或者一些新事物,就会发现非常简单。

    掌握了数学公式,再去做数学题不就事半功倍了?

    这就可以解释:我现在看书为什么会越来越快,而且对书的精髓把握越来越到位。

    这样就会产生一个良性循坏,真是其乐无穷!

    每每在人群之中,我总能用最简洁最精辟的语言指出事物的本质引得阵阵喝彩,我就想起了成甲老师说的:“没有千番自虐式的痛苦思考和探寻,哪有一针见血的精辟和侃侃而谈?”

    6

    第四个改变——学会自律!

    持续写作三个月带给我的改变

    之前的我跟很多人一样“嘴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偶尔去图书馆只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用来显摆骗几个赞;买回去的书只是翻了前面几面,然后束之高阁。

    自从把读书和写作联系在一起后,发现瞬间自律了许多。

    每天定个时间段,强迫自己去写,不会写就去看,看完不会写,就出门一边散步一边思考,思考完了回来继续写,不会写继续去看去查……

    久而久之,我经常走路想问题,容易入迷,撞墙、撞树、掉公交卡、掉雨伞的事经常发生。

    按照科学研究,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我不知道我用了多久,只知道持续之下就成了习惯,现在不看书写稿反而难受了。

    《少有人走的路》里有这样一句话: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清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也想起了康德的话:假如我们像动物一样,听从欲望、逃避痛苦,我们并不是真的自由,因为我们成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我们不是在选择,而是在服从。唯有自律,自律使我们与众不同,自律令我们活得更高级。

    想从路人甲乙丙丁中脱颖而出,自律是个不错的途径。

    7

    第五个改变——多一个或几个看待事物的角度,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书究竟有什么用?这个答案有很多个。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现在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给个新颖的答案: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看书的过程就是往脑子里输入信息数据的过程,如同电脑一样,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大数据思维是互联网里的一个思维方式,当你有了大数据之后,遇到新的问题,你就会有一个或几个看待问题的角度,然后可以参照大数据的历史经验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

    别人一个星期才能处理的问题,你一天搞定,剩下的六天时间你又可以投入到看书建立数据库中去,然后又可以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产生一种良性循环,真是妙不可言。

    8

    第六个改变——心态平和,学会宽容地看待整个世界。

    持续写作三个月带给我的改变

    余秋雨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我不敢说自己多成熟,只想说书看得多了,促进了我的成熟。

    之前的我也是一个性格极端偏激的人,非白即黑,非对即错,非爱即恨,永远没有中间概念。

    最可怕的是,我是一个脾气极其暴躁的人,眼睛里容不下沙子和各种看不惯。

    每次都为一些小事情而焦躁不已,事后恢复理智后又后悔,如此恶性循环。

    当书看了多了以后,心性的修养提高不少。

    归纳整理了下几点原因:

    (1)书读多了,视野和格局就大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到不怎么放在心上。

    (2)天天脑子里都在想一些国家的、经济的、人类的、宇宙的、哲学的乱七八糟的事情,经常为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搞得走神,根本就没注意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不愉快。

    (3)有了大数据库之后,一个不愉快事情的产生,我都可以很快的知道它的前因后果,你能全局考虑,就会淡定很多。

    就像一个小孩子,容易哭哭啼啼,惹你烦躁,这不是很正常么?淡定。

    长期片面化思维的人,总认为成功靠的是运气,是命好,没读什么书一样可以成功,还举了不少例子,这不是很正常么?你不需要跟他争辩,笑笑就可以,甚至还是鼓励他这种思维逻辑,不然会被活活气死,所以还是得淡定。

    (4)先哲说,读书人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没那么无聊就不会到处惹是生非。

    9

    第七个改变——扩展了生命的宽度

    足不出户可卧游千山万水,人不出门可与古今圣贤对话,岂不快哉。

    冯骥才说:读书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两个世界。

    甚至我们可以有多个人生。

    因为一本书可能就是一个作者一生的心里路程,你花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相当于你化身作者走了这一段路,岂不赚大发了?

    10

    也搞不清楚是哪天突然领悟到的:

    漫漫人生路,唯书香常伴才最真实……

    持续写作三个月带给我的改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持续写作三个月带给我的改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yf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