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未来已来想法
脑洞大开《今日简史》未来我们的孩子如何赢过AI?

脑洞大开《今日简史》未来我们的孩子如何赢过AI?

作者: 算法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8-11-25 17:38 被阅读18次

    原创: 算法先生 

    脑洞大开《今日简史》未来我们的孩子如何赢过AI?

      AI更新人类无需意识 

    未来已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力量,在重新塑造着我们生活的环境。这种重新塑造的现象如此之明显,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我们面临着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上次工业革命更新的是人类的工具,而这次更新的不再是人类的工具,而是人类——人类本身将被“更新掉”。

    有人肯定质疑:人类有智能,也有意识。但是人工智能仅展现出智能,它不会有感情?不会有意识?不会感觉到周围的环境或者世界?是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人工智能这台机器会有自己的意识。但是人工智能解决问题根本无需意识:比如说它告诉你,你应该去马尔代夫度假,它不需要意识,只需要分析数据,了解你的数据,给你推荐去马尔代夫旅行,这不需要有意识。

    不是人工智能要跟人类一样具备智能与意识才能更新人类,就像飞机、鸟它们都会飞,但它们飞的方式不一样。飞机现在飞得比鸟快得多,但是它没有翅膀,它没有羽毛,它们的飞行方式和鸟类不一样。所以人工智能更新人类无需必备意识。

      未来,孩子们与我们不一样 

    浪潮迎面而来,我们准备好了吗?尤其是我们的孩子。今天出生的婴儿不出意外到2050年大概三十岁。谁能想象出那时他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估计没人能预测。换在过去的清朝(1636—1912年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当时的人大概可以预测出未来60年的景象,即使不知道帝王是谁,但是可以基本确定的是:男耕女织、帝王天授;绝大部分人需整日劳作,仅有权贵才能习文弄武;人们基本居住在同一个地方而老去。而现今,仅仅回到三十年前,你恐怕也没有想到今天的这幅景象吧,更别说三十年后了。到2050年,我们的孩子还跟我们一样:守着同一份工作干到老吗?靠着十几年的灌输式知识学习和积累就可以胜任现有工作吗?生活方式还是三点一线吗?社会结构还是现在的模式吗?......

    这些问题,你有答案吗?如果你还认为我们的孩子可以守着同一份工作干上几十年和一辈子,那我要告诉你——估计你要失望了。就更别说其它的变化了。

      未来铁饭碗在哪里? 

    假如你按照当下的教育方式培养你的孩子,待他们完成一系列的阶段学习,大学毕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如你所愿他们成为企业高管。然而估计过不了多少时间,他们就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2014年5月, 专注于再生医学领域的香港创投公司Deep Knowledge Ventures ( DKV) 另创新局,任命一套名为VITAL的算法为董事会成员。VITAL会分析候选公司的财务状况、临床试验和知识产权等大量资料,据以提出投资建议。这套算法就像另外五位董事一样,能够投票决定是否投资某家公司。查看VITAL到目前为止的记录,发现它竟然连现有管理中的弊病——裙带关系都驾轻就熟;

    或者你打算让你的孩子经过大约十几年的学习、实习,终于培养出一位合格的医生。目前这一岗位可是最好就业的岗位。然而,未来医生似乎更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即使是世界顶尖的优秀专家: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IBM著名的超级计算机“沃森”,这套人工智能系统2011年在电视益智抢答节目《危险边缘》中获胜,击败该节目史上最强的两位参赛者。而目前“沃森”的工作则严肃许多, 主要就是诊断疾病。“沃森”医生这样的人工智能,比起人类医生具备了某些巨大的潜在优势:

    1、“沃森”可以将史上所有已知疾病和药物的信息全部存在数据库里。而且这种数据库还能每天更新,不仅包括最新研究结果,还能接收到世界上所有相关诊所和医院收集到的医疗统计信息;

    2、“沃森”不仅能熟知我的整个基因组、完完整整的病史,甚至连我的父母、兄弟姐妹、表亲、邻居和朋友的基因组和病史,它也一样了如指掌。“沃森”能立刻知道我是不是最近去过热带国家,是否胃部感染痼疾,家族是否有肠癌病史,又或者是不是最近全城的人都在抱怨禽流感;

    3、“沃森”永远不会说它累了、饿了或病了,它能随时为我诊断。 我可以舒舒服服坐在沙发上,回答几个问题,告诉“沃森”我究竟感觉如何。然后利用比专家都强大的算法,它就能给我开药治病,无需再去排队找专家。

    看到这些,人类医生跟“沃森”比起来一点优势没有,你还想培养你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专家型医生吗?或许你该重新考虑了。有了这样的“沃森”,哪还有福尔摩斯出场的机会?

    又或者我们都顺应大流,培养孩子成为琴棋书画等十八般武艺的能手。心里美着:总不能人工智能也能搞艺术这种高雅的技艺吧?AI顶多能复现人类的创作,难道它能创作高雅艺术?然而,我们又错了:

    敝维•柯普(David Cope)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音乐学教授,也是古典音乐界极具争议的人物。柯普写了一些计算机程序,能够谱出协奏曲、合唱曲、交响乐和歌剧。他写出的第一个程序名为EMI (音乐智能的实验),专门模仿巴赫的风格。虽然写程序花了7年,但一经推出,EMI短短一天就谱出5000 首巴赫风格的赞美诗。柯普挑出几首,安排在圣克鲁兹的一次音乐节上演出。演出激动人心,观众反应热烈,人们兴奋地讲着这些音乐如何触碰到他们内心最深处。观众并不知道作曲者是EMI而非巴赫,而等到真相揭开时,有些人气得一语不发,也有人甚至发出怒吼。

    EMI继续更新,学会了如何模仿贝多芬、肖邦、拉赫玛尼诺夫和斯特拉文斯基。柯普还为EMI签了合约,首张专辑《计算机谱曲的古典音乐》受到意想不到的欢迎 。

    看了这些,你是否也愣住了。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利用所有空余时间,领着孩子赶完一场又一场的特长培训班。似乎错过一场培训,孩子将来就失去整个世界的迫切心态。其结果就是他们也干不过人工智能。

      该教孩子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到底该教孩子们什么,才能帮助他们在2050 年或者22世纪的世界里存活,甚至大展身手?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能找到工作,了解周围的一切,走出生命的迷宫?

    1、教他们独立思考,判断信息:过去信息闭塞。比如,在我出生的偏远山区,没有收音机、电视机,也没有报纸或公共图书馆。需要通过灌输信息来提升认知。现代学校出现,所有孩子都能学到读写技能,了解地理、历史和生物的基本事实,这是个极大的进步。但是,在21世纪,他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而审查机构甚至都没有去阻挡信息的打算,反而忙于散布错误的信息,或是用不重要的事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一部智能手机,光是看维基百科、TED 演讲、免费在线课程,就可以花掉大把的时间。一方面,现在没有任何政府有能力隐藏他们不喜欢的所有信息;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想用各种互相矛盾的报道、无关紧要的话题来影响他们,完全是轻而易举。比如,南极冰盖融化的最新情形,只要上网点一下就能得到信息。然而网络上众说纷纭,实在难以判断哪些内容可信。

    同时正是因为只要点一下就能得到无数其他信息,也就令他们再难以专注。如果政治或科学看起来太复杂,孩子们很容易就会想转去看抖音视频、名人八卦和玩手机游戏。

    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最不需要教给孩子的就是更多的信息。他们手上已经有太多信息,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这点点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

    2、教他们通用的生活技能,不应该太看重特长:我们太过强调孩子的特长,过于强调让孩子学习一套既有的技能,例如琴棋书画、文韬武略、用C++ 语言写计算机程序等。然而,我们并不知道2050 年的世界和就业市场会是什么模样,所以我们也不会知道孩子们将来需要哪些特定的技能。

    我们可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教孩子如何用C++ 语言编程、学习琴棋书画、说英文,但可能到了2050 年,人工智能比人类更会写程序,谷歌翻译应用也能让只会说“你好”的外国人,近乎完美地用普通话、粤语或客家话来交谈。

    相反现在孩子最缺乏的是:a、生活技能:因为凡事我们都会帮他们料理,自然培养孩子太依赖大人;b、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的技能:他们已经习惯等待权威给出答案(家长、老师和网络信息就是他们认定的权威);c、独立探索知识的技能:信息灌输式教育,他们已无意去探索新鲜事物了。

    3、教他们持续学习,拥抱未知:过去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我们先在第一阶段累积各种信息,发展各种技能,建构起自己世界观的同时,也建立起稳定的身份认同。就算没去上学,而是在自家田地里工作,我们仍然是在“学习”:学习怎样让水稻长得更好,怎么和大城市贪婪的米商谈判,以及怎样解决和其他稻农之间抢水抢地的问题。在人生的第二阶段,我们依靠累积下来的技能闯荡世界、谋取生计,贡献社会。

    随着改变的步伐加速,除了经济会改变,就连“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也可能不同。早在1848 年,《共产党宣言》就声称“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只不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讲的主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而到2048 年,物理和认知结构或许也会烟消云散,或是散成大量数字信息。

    “不连续性”时代,需要他们不断“重塑”自己:如果某人向孩子们描述21 世纪中叶的世界,听起来一点儿都没有科幻小说的意思,那他肯定是错的。虽然我们无法确定细节,但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切都会改变。人类将忙于自我重塑。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这有点儿吓人,但也令人兴奋。“稳定”会是个他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如果还想死守着稳定的身份、工作或世界观,世界只会从他们身边嗖的一声飞过,把他们远远抛在后面。想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点儿用,就需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并以平衡的心态积极拥抱未知。

    4、教他们认识自己,不要被算法操控:技术给人类带来许多帮助,但如果技术在你的生活里掌握太多权力,它就可能把你当作人质,走向它想达到的目标。几千年前,人类发明了农业技术,但这只让一小群精英富了起来,大多数人反而沦为奴隶——大多数人发现自己得顶着炎炎烈日拔草、浇水和收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技术本身并不坏。如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技术能帮助他们达成目标。但如果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技术就很容易为他们塑造目标,控制他们的生活。

    特别是随着技术越来越了解人类,你可能会发现,好像是自己在为技术服务,而不是技术在服务你。当孩子们的脸几乎贴在手机屏幕上,你觉得是他们控制了技术,还是技术控制了他们呢?

    随着生物技术和机器学习不断进步,要操控人类最深层的情绪和欲望只会变得更简单,于是“跟着感觉走”就会越来越危险。等到可口可乐、亚马逊、百度或政府知道怎样触动你的心弦,按下你大脑的开关,营销专家和你内心之间的区别是否还那么容易看清?面对这些令人生畏的技术,孩子们必须了解自己这套操作系统,要知道自己是什么、希望在人生中达到什么目标,就需要教他们认识自己。

    5、教他们保持人类的创造力:创造力毫无疑问是人类的一个优势,但是我们现有的教育似乎连孩子们的好奇心都被抹杀了。记得我的孩子两岁多的时候,每当大人从烧水器的两个出水口接水喝的时候,他就在一旁静静的盯着那两个出水口。终于他瞅着旁边没人的时候想动手去打开那两个出水口。结果是他刚走到烧水器旁就被阻止了,接着就是家长的一系列告诫!(后来我让他如愿以偿,事实上即使里面是开水也没有烫伤他)。好多时候,孩子们的好奇心直接被我们抹杀在摇篮里。没有好奇心何谈创造力!可以肯定的是:就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会有很多人类职位是需要创造力的,但是可能没有足够多的人能填补相关空缺。

    最后,需要让他们学会积极沟通,保持与他人合作。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算法先生!

    参考资料:《今日简史》 作者:尤瓦尔 ·赫拉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脑洞大开《今日简史》未来我们的孩子如何赢过AI?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ap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