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控》一书中,作者凯文·凯利谈到了人类与机器的话题。人类将能够从生物学中提取的自然逻辑用以制造一些有用的东西,那些原属于生命体但却被成功移植到机械系统中的特质有:自我复制、自我管理、自我修复、适度进化以及局部学习。信息文明时代始于计算机的出现。文明的进程可以归结为工具的进程,文明的发展表现为简陋的工具“进化”为精密的工具——机器。机器的力量早已强大到让人和其他生物望尘莫及的程度,但它有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机器的所有局限源于它没有生命:它是由人制造出来并由人来操作的,无法自我生长,自我繁衍,自我进化(升级)。也就是说,机器是处于人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世纪的人类是依靠大脑而存在。因此,我们制造的机器人也是依靠大脑而存在的。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催生出无躯体智能的狂热幻想,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诸如《终结者》的科幻作品。
“蜂群思维”,它的神奇在于,没有一只蜜蜂控制蜂群,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直从大量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它的神奇还在于,量变引起质变。要想从单只蜜蜂的机体过渡到集群机体,只要增加蜜蜂的数量,使大量蜜蜂聚集在一起,使它们能够相互交流。等到某一阶段,当复杂度达到某一程度时,“集群”就会从蜜蜂中涌现出来。蜜蜂的固有属性就蕴含了集群,蕴含了这种神奇。计算机是人制造的产物,是人的计算能力的延伸和扩强。由无数台机器连接而成的互联网已经不再是机器,从这些机器中已经涌现出非机器的东西——生命。不少人认为,当人工智能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这就是人工智能真正觉醒的时候。此时机器将进化,并且变得越来越复杂,超出人类所能理解的范围,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了生命的特质,那将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互联网是有生命的,它具有自我成长、自我进化、自我修复的能力。人造出了计算机,这些由人制造出来并受人控制的机器一旦聚集在一起,互联互通,它们就不再受人控制了。
九律九律
这种看世界的方式、被包含在KK的另一项重要预测中,即:未来的科技和组织,会越来越接近像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那样,呈现出“有机体化”的趋向。而事实上,《失控》全书核心正是在探索生命本质特性,或者说“生物本性”,其直观体现的精髓就是这九律:
① 分布式生存
Distribute being
提炼:单体蜜蜂的记忆是6周,但整个蜂巢的记忆就远超此数。一只鸟单飞和一群鸟一起飞是不一样的。人体的很多部分,眼睛、脊髓,都有“计算”能力,不唯大脑。要旨是创业要去做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没有中心的系统没有“命门”,因此极难被破坏。尽可能把一个活动细分为若干的子活动,因为这是每一个复杂的事物都会去尝试做的事。
宇见:分布式这条标准其实就是去中心化,比如打车应用,并不需要一个“调度中心”来指挥,运行依赖简单的规则,和被用户催生的需求(用价格调整和平衡)。传统模式中,如果指挥中心瘫痪就会造成服务不可用,如果一个事业高度依赖某个人,CEO离开公司就瘫痪,那也是典型的“中心化病”。或许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越多的UGC,越多的参与感,则越有可能是分布式的。
② 自下而上的控制
Control from the bottom.
提炼:在一个非常好的、复杂的系统,你应该尽量做到层级比较扁平化,试着让系统自下而上做工作。蚂蚁是典型的自下而上,每只工蚁有相当自由权做决策,不必每事听命于山丘中的蚁后。
宇见:自下而上控制与分布式生存都紧密围绕着“去中心化”,但自下而上控制在我看来更多强调了基层个体带来的“领导力”和“决策力”,KK特别强调“下的层级要有充分的连接和沟通,互联网技术带来了这个可能,使这个连接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很多复杂的系统就可以像自然界做一些自下而上、对整体有利的事情。”
③ 收益递增
Cultivate increasing returns.
提炼:信心带来信心,财富带来财富,“凡有的,还要给他更多”。第一个买传真机的人是傻瓜,他要发给谁?只有第二个人买了传真机,第一台卖出的才有价值,而越多人买传真机,这个系统就越有价值。如果你不能做出一个模型是类似“雪崩”一样,一开始很小,但收益持续递增的,可能就不是一个好模型。类似BAT这样没有采取任何胁迫手段,取得的成就,KK将之描绘为一种现象:“自然垄断”,也就是收益递增。
④ 模块化生长
Grow by chunking.
提炼:制造复杂系统时,应该由多个独立的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都是独立组装的,要保留每个模块和层级之间的相互独立性。类似的现象是人体的管理,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人体,这些“模块”和“层级”之间有共通的运行原则但又有各自的独立性。
宇见:对创业的启发可能是先把简单的事做好,有几个稳定的业务“模块”之后,再寻求复制和叠加更高层级的管理。开始设计最简单的使命而不是复杂的使命。
⑤ 边界最大化
Maximize the fringes.
提炼:两个大的地理环境的交界处,可以看到更多的物种多样性;大多数创新来自于现有技术的边缘;主流文化经常看不起亚文化……因此企业“应该容许一些看似荒谬的事情发生,给你的事业注入随机性的元素,让不同寻常的事情可以有机会发生。”
宇见:如果说“科技与人文”的边界催生了苹果这样独特的物种,KK提到在文化、商业、科技领域都有边界,有人问,我们怎么知道边界在哪?KK回答了三条指标:
A、边界通常在现有的法律还难以界定的领域,称之为“律师看不懂”。
B、边界通常有自己的亚文化因此催生了很多的行话俚语,称之为“一般人听不懂”。
C、边界通常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称之为“年轻人扎堆”。
如果你发现了这些现象,你可能就找到了边界。
⑥ 鼓励范错误
Honor your errors.
提炼:不断做实验,持续犯一系列小的错误,以避免突然犯下一个致命的大错误。人体每分每秒都在做变异,以便寻找到一个最佳组合能够活到100岁。如果你做实验知道它一定成功,你就学不到任何东西;如果你创业就知道一定成功,你就肯定没有任何创新。创新就是要有能接受并拥抱小错误的心态,你的员工不应因为试错失败而受罚。
⑦ 不求最优化,但求多目标
Pursue no optima; have multiple goals.
提炼:在任一复杂实体中,纠缠在一起的驱动因素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不可能明了究竟是什么因素可以使系统生存下来。生存是一个多指向的目标。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并行多目标,是其内部创新的来源!
⑧ 谋求持久的不均衡态
Seek persistent disequilibrium.
提炼:世界上一些最优秀的企业会故意改变公司的一些事情,让公司处于这样状态之中。这些公司会对组织架构进行重组,当然这并不是绝望之举,而是为了能不断处于不均衡状态。
颠覆性革命和无数的微小变革,会让你更能适应这个世界,处于一种永不静止但却不会死掉的状态中,也可以说是在混沌的边缘、健康的边缘,从而提高抵抗力和适应能力。所谓人多小疾而无大患,企业也是如此。
⑨ 变自生变
Change how things change.
提炼:一般的人,玩游戏都会遵循规则,而“变自生变”就是不但要了解规则,还要打破规则。
技术的出现就是改变“变化”本身。所有伟大的创新或创新公司,由于他们的出现改变了游戏规则。50年前你想引发文化的变革,你要找到报纸、媒体、大公司,如果今天你想要引发,就要找社交媒体来合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