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有言:“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里,“师严”是为师对自身的要求。这个要求即是“师”和“道”的统一,教师应该首先成为这个“道”的信奉者,只有首先成为信奉者然后才能做传道者,如果老师本身不信奉他所传递的“道”,就失去了传道的资格,也就不能把这种“道”变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或者变成学生的思想财富。
所谓“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就是在强调“师”“道”要统一。韩愈在《师说》中讲过很著名的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学生向老师学习其实是学老师体现的那个“道”,这就是传道的基本含义。
《礼记·学记》又言:“凡学之道:严师为难。”老师要对自己特别提出严格的要求,要珍视教师这个职业的尊严。
泛而言之,人的尊严有两层含义,一是每个人凭借理性和道德上的努力不懈追求卓越,对人类作出贡献,从而赢得的尊严。这种尊严在人和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每个人对自己的尊严负责(自尊),社会对此应给予恰当的承认。二是每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员生而具有的尊严,即人类物种高于动物的尊严。这种尊严是人人平等享有的,别人要对自己的尊严负责(尊重他人),社会对此应提供制度性保护。前者可称为价值论意义上的尊严,是派生的尊严;后者可称为存在论意义上的尊严,是本真的尊严。
人的尊严更系于心灵,而心灵的尊严与德性不可分割。社会是依照某个心灵合德性对人类贡献的大小来给予其价值评判,个人也据此赢得尊严。如果社会对此没有给予恰当的承认,那么由于社会不公,个人的尊严就会被贬损或遭受践踏。所以,对心灵的塑造成就了人的理性和道德水平,进而影响着人的尊严。
教师能有天地君亲师这样一种历史地位,充分说明教师的职业责任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要明大德,把明道、信道、传道作为神圣使命,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生命,开启学生智慧,实现立德树人。因为,教育在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显性或隐性的交往过程。与人类一般物质生产活动不同,教育过程中学生所感受和体验到的不仅只有知识和技术,而且包括教师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在这个意义上,高尚师德是对学生产生积极教育作用的最重要因素。
同时,传道应凭藉教师精湛的本领和功夫,真正能够把教育规律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到每一次课堂教育教学中去,贯穿到每一个学生生命中去。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在《教师花传书》中说,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我们唯有成为这样的成熟型、专家型教师,唯有拥有强大的专业能力,唯有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有足够的底气说:“我要做一名有尊严的教师。”
叶澜教授说:“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人格,而不只是专业。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呈现你是谁,学生也在判断你是谁。学生对你有敬意或瞧不起,反抗或喜欢,都不是仅仅因为你的专业,而是因为你全部的人格。”换言之,你是什么人,你带给孩子的便是什么样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