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寻路中国~工厂~30

寻路中国~工厂~30

作者: Carreybook | 来源:发表于2020-07-24 22:37 被阅读0次

  作者在本节继续分享自己在丽水经济开发区的见闻,关于拆迁补偿与土地价值巨大差距方面的问题,何伟采访到了一位当地村民,结果回复还是经典语录~老百姓没办法呀,最多开个小卖部弥补下损失。另外还着重记录分析了工厂技术工人小龙的工作状态和思想意识,作为一名典型的外出务工青年,小龙的进步想法和自我激励算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案例吧。一边是当地人争取权益的无奈,一边是打工群体的野望,丽水这个小城市折射出近代中国人们的意识形态。

建设中的城市

在这样一个国家,每个人都在流动之中,连土地本身也在流动,至少在法律意义上是这样。丽水这样的城市周围,农庄变成了郊区,每一个建筑工地都是政府的钱袋子。(这比喻过于真实。。。)在主城以东一个原先叫作夏河的地方,正在进行着一个很大的开发项目。夏河原是横跨好溪两岸的一个小村子,曾经一度,这里的农民们靠种植水稻、柑橘和蔬菜为生。可是在几年前,丽水市政府征用了村子里总面积达一百亩的土地。为了拿到这块土地的使用权,市政府总共支付了不到八千万元钱,主要用于对搬迁村民进行补偿。我碰到了一个叫作张巧萍(音译)的村民,他原先靠着仅有的两亩地,供养着一家四口。在失去那两亩土地之后,得到了十二万元的赔偿款。(当年的十二万算还可以,但远远不够弥补农民未来的损失呀)

市政府取得夏河村这片土地之后,在上面修建了路网,安装了下水管网,然后把这个开发项目卖给了一家叫作银泰的私人公司。银泰本打算修建一片商住楼,而张巧萍先前听说,他们为拿到这块地一共花费了两亿九千一百万元。跟张巧萍交谈过后,我前往银泰公司的办公大楼进行拜访,开发部主任向我出示的文件证明,实际价格是两亿九千九百万。换句话说,丽水市只以八千万的价格买得这片土地,经过了三年时间,他们就以接近三个亿的价格抛了出去。(三年三倍多,这种生意简直就是暴利呀,变魔术哈)而这一切都是公开进行的——就连农民都知道这笔买卖大致赚了多少钱。我问过张巧萍,这样的买卖是否公平,他只是耸了耸肩。“他们有权力征地嘛,”(权利排在了最前面)他说。事实上,那块土地原本可以值一百六十多万,但他却没有为那十二万元的安置款抗议过。相反,他收下了那笔钱,在银泰公司计划修建的商住楼正对面开了一个小商店。那个项目正在日夜赶工,建筑工人们时常会光临张巧萍的小商店,买点食品和饮料。知道自己无力和制度进行抗争,张巧萍只能尽自己所能,从中得到一点补偿。(制度和权利还是不一样的,赚差价的主要还是权利,幸好她有点经商头脑)

新修建的商住楼取名叫作“江滨”,一共有二十八栋楼房,最高的那一栋有十一层。计划中的中心广场将会修建一座音乐喷泉,面积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为了建这个项目,银泰公司举债两亿两千六百多万,很大一部分是从那些等着赚取高额利息的私人手里借来的。在浙江省,这样的做法十分普遍——公司经常从私人投资者手里筹集资金,因为这比从银行借贷要容易许多。从制度上来说,这样的筹资方式是不合法的,但是在常常出现资金短缺现象的国度里,这样的方式还是深得各方容忍。在银泰公司,他们的领导认为,在还款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麻烦,因为他们对时机把握得很准确: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丽水的平均房价上涨了六倍。银泰公司的副董事长告诉我,他们有望从“江滨”项目中获利一亿五千多万。(借着高利贷还能暴赚一亿多,这个游戏中两头受剥削的人都是老百姓的钱包呀,哎,谁叫群众这么好糊弄呢)

小龙刚刚二十出头,全厂就他一个不是汉人。他是苗族人,这个民族是西南地区的原住民,跟老挝和越南的赫蒙族具有文化上的关联。小龙的肤色比汉人的要黑一些,他的脸型也有细微的差异,有些女孩子气:双唇饱满,颧骨很高。他的面相很美,且有些自负,尤其说到他的头发时更是如此。他把头发蓄过了肩膀,染得很红,用化学术语来说,最好是“瑟兰·波尔多G-P”。每当空闲时分,他会把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和陶氏姐妹以及其他女工打情骂俏。(这样的小伙子在工厂很多呀)

他来自于贵州省的一个贫困小村子,他家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茶叶和烟叶。念完初中后,小龙就去了广东打工。一开始,他在一家纺织厂打工,后来又到一家专做出口的胸罩厂找了份工作。“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他有一次这样对我说。我期待着他会给我谈一谈笼统的分类情况,因为这样的对话在农村是十分常见的。可是,小龙的世界观却非常经验主义:他通过胸罩肩带和胸罩调节环所构成的密集网络看清了世界上的所有地方。“日本人喜欢缀着小花图案的胸罩,”他接下来说道,“她们喜欢画得很细微的小花儿。俄罗斯人却刚好相反——她们不喜欢花草图案,不喜欢小型号。她们只喜欢简朴的胸罩,只喜欢色彩非常明亮的胸罩。还要够大!”(只能说小龙已经到了熟能生巧的境界,哈哈)

小龙很上心,在南方的各大胸罩公司,他把这个专业学上了手。在生产线上干过一阵之后,他进到化学实验室,学起了着色的技术。他跟着大师们学习这个行当,染色是个技术活儿,拿到的薪水是很可观的。在丽水,他之前的工资是每个月二千五百元。(已经是女工的两倍了)不过,他对那样的情形并不满意。在他房间里那没有粉刷的灰泥墙壁上,刻写着这么一句话:

人生何处不成名,

学不成名誓不还。

在胸罩调节环制造厂,工人们常在宿舍的墙壁上写下一些励志的语句。这曾经是毛泽东的誓言,如今成了小龙的口号。几年前,他在一本励志书里读到了这句话,然后就把它作为了自己的引路哲学。他的目标是通过在工厂打工挣到足够的钱,然后回到家乡做生意。有时候,他会谈起养兔子卖给餐馆这样的事情,他还曾经有过一个想法,那就是向小商铺老板批发商品。这些计划还很模棱两可,全都寄托在遥远的未来,而他目前考虑问题的重点,是集中精力干好工作,拼命存钱。(很多进步青年的共同特点)节假日,他尽量不回家。只要意志上稍有松懈,他就会想起远在老家耕田种地的母亲。母亲是他们一家人中间唯一还在村子里的人——小龙的父亲和两个兄妹都已经来到沿海地区务工。“每当我感觉困倦的时候,就会想起我的母亲,”他说,“每当我感到气馁的时候,就会想起她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留在家里。”最近,他写了一首歌来纪念他的母亲,还想过要在电话里唱给她听,可又怕那会让她流泪。因此,他只是把歌词记在了日记本里:

很多人说,你的日子过得很苦,

可你却笑着说,只要我们在,你就永远不会伤心……

小龙用一本螺旋条笔记本来记日记。里边夹着一封长信,那是他写给从前的女友的。还有他用来练习写拉丁字母的几页纸,他曾经想自学这个东西。日记本里通篇都记着他摘抄下来的格言和警句,其中有几句还刻在了宿舍的墙壁上。(很典型的上进青年,不知道他现在境况如何)在他的床头,用几个大字刻写着一句话:“马到成功。”另一句话是“面对未来”。他还把他曾经看过的一本励志书的书名刻在了墙壁上:《方与圆》。

跟工业城镇的很多年轻人一样,小龙是励志文学的大消费者。他最爱读的是《方与圆》,这是本中国的畅销书,写的是现代社会的行事之道。书名来自于一句古语——方乃一个人内心之综合素养,圆则是与他人相处时所必需的灵活性。作者把这一经典观念运用到沿海新兴工业城市激烈的竞争当中,最后的结论多少有些扰乱人心:这本书花了大量的篇幅教人怎样为利益撒谎,操控工友。(和厚黑学一样毒害不经世事的小年轻呀)总体而言,它教人做后共产主义时代的马基雅弗利式的人物。其中有一个章节,讲述向老板提出要求的最佳方式(首先,提一个不现实的要求,因为拒绝这样的要求会使之产生一种责任感)。另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在一个地位、身份等方面比你高的人面前以什么样的方式哭泣才有效果(不要做得过头)。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教人怎样正确地维持友情。(“如果你和好友相处愉悦,那么你们现在是真正的朋友。不过,假定有一笔价值百万的业务等着你们去做,如果你不把他晾在一边,或者他也不把你晾在一边,那你们的脑子一定是进水了。”)(对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形成的年轻人来说,这一套确实洗脑。。。)

除了《方与圆》,小龙还经常阅读中文版的《哈佛大学MBA综合卷之引领你自己进入社会》。小龙天生具有温和的性情,从这一大堆书籍里,他学到的经验就是要镇定自若。那也是他从所有的伟大导师们——孔子,耶稣,洛克菲勒,毛泽东——那儿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我要坚持不懈,”他对我说,“我不能让那些事情扫我的兴或者令我生气。”(这一点算是很牛逼了,读书值了)他把自己的誓言刻写在宿舍的墙壁上,而且始终记住一点:对加班劳动从不抱怨——在他看来,厂里面的人抱怨太多。他想让自己的内心平和,想与他人和谐相处。“在一个集体里面,一个人应该具有灵活性,”他说,“这是一种平衡,既要往前走,又要走对路子。”小龙的这几句话可能直接引用于道教典籍,上面关于耶稣基督的那一则寓言故事可能也是出自于道教典籍:它呼应的是“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经典说法。这倒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在四川当英美文学老师的经历,我的学生们当时也总是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阐释西方的经典作品。尽管外国的物质产品滚滚进入中国市场,年轻人会受到这些新东西的影响,但他们的天性里依然保持着很厚重的传统观念。(要想改变骨子里的传统观念,非常难,需要不断自我否定,建立新系统,如此循环多次呀)

相关文章

  • 寻路中国~工厂~30

    作者在本节继续分享自己在丽水经济开发区的见闻,关于拆迁补偿与土地价值巨大差距方面的问题,何伟采访到了一位当地村...

  • 寻路中国~工厂~29

    作者在本节继续分享他在浙江丽水工厂的见闻,看着工业开发区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何伟对这个现象背后的运作逻辑产生了...

  • 寻路中国~工厂~32

    作者在本节继续介绍他在浙江丽水的所见所闻,这个快速工业化的沿海小城,来了形形色色的人,发生了很多令何伟迷惑或者...

  • 寻路中国~工厂~34

    作者在本节继续介绍自己在丽水工业区和当地工人朋友的交流情况,记录他们的生活和经历,从这些细节中还原了那一代务工人...

  • 寻路中国~工厂~28

    作者在本节继续介绍他在丽水工厂亲身经历的故事,拿着女工小陶一家的生活,还有工厂附近来的红星杂技团,这些细节描写...

  • 寻路中国~工厂~37

    作者在本节继续介绍自己在丽水工厂里面亲身经历和见证的普通工人故事,特别提到了工厂老板和老陶一家关于搬工厂后的薪...

  • 寻路中国~工厂~36

    作者在本节继续介绍自己在丽水工厂采访到的工人,老板,地摊小贩这些人群的故事。平凡的人遇到生活中的琐事,也有各不相...

  • 寻路中国~工厂~27

    本节作者继续介绍丽水工厂的招工和女工玉凤的工作经历,当时的中国工厂工人往往都是家族化的,一人上班,全家都跟着来...

  • 寻路中国~工厂~26

    作者在本节继续分享了他在丽水工厂的采访见闻,这可能是何伟第一次近距离了解中国工厂和工人们的运转,从招聘开始就有很...

  • 寻路中国~工厂~31

    作者在本节继续深入介绍丽水工厂的见闻,何伟总结了下中国工人的遭遇,耍小聪明的技术工人,还有老板与员工之间的斗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路中国~工厂~3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ce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