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到了长沙读书,我们就是彻底的外地生了,从此初中和高中就只能在长沙读了,因为按照衡阳市教育局的文件,我们这些学籍转入长沙的学生,不得回去参加中考,这也就意味着,回是回不去了,如果在长沙不努力读书,也就没有退路可言了。
本地生源中,尤其是在青一这所学校里,有一部分是免学费的,那就是当地的原居民,由于当时建校占了他们的田地,所以学校承诺对当地居民子女免收学费,也就是免试免费入学生。还有一部分是免试入学,那就是学区内的居民子女,这一部分是只要房产户口都在学区内,就可以直接免试入学,也就是只要交学费而不用考试就可以上青一。还有另外一部分其实和我们外地生差不多,是需要考进来的,也就是学校自主招生进来的,是学校在各区掐尖的生源,他们分布在长沙市各个区,他们一旦被录取,就可以直接来交费上学,不用去转学籍,也不用像我们这么麻烦。
本地生与外地生除了在入学上有极大的差别外,其实最大的差别还是学习上。
毋庸置疑,在学习上外地生自然是更努力,成绩上也更占优势。因为毕竟都是从各地区掐尖选上来的,也是经过层层考试面试才被录取的,自然也是优等生居多了。而本地生的水平就显得参差不齐了,尤其是对于派位进来的和免试入学的学生,学校对他们的情况了解甚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外地生优势稍显突出。
那么,从努力的程度上来说,外地生要更胜一筹,因为他们知道一路披荆斩棘有多么不易,家庭和个人的付出也是成倍增加,更了解到政策的不可逆选,综合种种因素,外地生都会更努力,更渴望留下来,进而向更好的高中冲刺。本地生所享有的条件优越性,会冲淡许多的压力,就拿免试免学费的当地居民子女为例,他们习惯了一路绿灯直行,他们没有那种紧迫感,所以,本地生往往没有外地生那么努力。
初一的学习,大家成绩都差不多,因为都或多或少上了预科班。到了初一下期和初二上期,孩子们的成绩明显开始分化,尤其是经过了疫情期间的停课停学,网络学习和自主学习正式拉开了本地生和外地生的差距。就拿初二期中考试来说吧,我孩子班里50人,前十都是外地生,本地生就显得很无力,这跟平时养成的习惯不无关系。当然,也有一部分本地生也是十分优秀的,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纵观大局,外地生本地生各有优劣,只是受政策的改变,而今外地生这个趋势将逐渐被淡化,因为名校“掐尖”使得教育资源严重失衡,故而各地纷纷出政策来限制优质生源的外流。
显然,从我孩子那届之后,来外地的条件变严苛了,许多家长也就打消了送孩子到外地读书的念头。
无论怎样,学习是一件值得认真对待的事情,无论在哪里读书,只要够努力,用实力说话才是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