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场聊天,难免会有对新人的评判。
张三说:“现在的新人主意太正,做事情要做自己认可的,自己不理解的就和领导对着干!”
李四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动脑,像陀螺,拨一下动一下,不会主动思考。”
王五说:“前几天来的小孩太自我,和领导一起去食堂吃饭,抢先打饭不说,还提前离座,惊的我一直看领导脸色。”
聊着聊着,就说到了那则故事。
故事讲的是两个年轻人a和b,同时去一家餐馆工作。半年后,b当了经理,升职加薪,a却原地不动。
a很不服气,找老板理论。
老板让他先去市场买点土豆,中午要炖牛肉,等他回来再告诉他原因。
半小时后,a回来了,告诉老板今天市场不卖土豆。
老板让他躲进里屋,然后喊来了b,交代了同样的任务。
又过了半小时,b带回一样的消息。接着,b说“考虑到中午要炖牛肉,西虹市也是不错的选择,所以去问了西红柿的价格,并且带回了样品给老板过目,卖西红柿的小贩正在门口,等着老板的决定”。
故事多么生动,血淋淋的揭示出a和b的高下。
其实,职场生存与新老无关,只与自己的悟性和努力挂钩。
我也遇到过让人记忆犹新的高素质职业人。
有一年打算去北京,选了四家酒店,拿不定主意住哪家,干脆问问北京的朋友,哪家最方便。
问了两个朋友,一个是闺蜜,一个是进修班同学。
闺蜜的回答是“住什么酒店啊,住我家!”在得知同行还有其他人之后,闺蜜答“差不多啦,住哪都一样,反正有车嘛,我接你们!”
同学呢,接到短信第一时间回复是“稍等,我查下”。过了大约一刻钟,同学打来电话,告诉我经过距离、星级、价格计算,排出了顺序,已经把邮件发给我。
对于闺蜜的回答,我觉得很甜蜜,而对于同学的回复,我简直震惊了。
我的初衷只是想找个本地人给些建议,没想到她严谨的做了对比,并做了表格。
后来思考,这也许是她工作中的作风。
快速详实的挖掘出别人想要的结果。
这位同学在职场早已是中坚力量。
职场并不是“老人”生存,而是适者生存。只有用心,才会前景光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