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066811/13c42d666262c1d7.jpg)
上海十年
2018年5月10日起稿
序
自2007年来到上海,彼时才20几岁,没结婚,没有孩子,没有房,没有车,没有钱。本打算毕业后留在山东老家发展,但是夫人勤奋好学,考入华东理工大学读研究生。为避免两地奔波,毅然决定来沪陪读。磕磕绊绊,一路走来已十年有余,如今已不惑之年,结婚生女,有属于自己的一间小屋,和一辆代步的小车。站在生活的这头,回顾以往,总觉得需要留下一点回忆,待迟暮之年慢慢品味。
谨以此书缅怀我那平凡的峥嵘岁月!
第一章
上海,中国的金融中心,国际性大都市。自古就是繁忙的国际港口,改革开放后更是日新月异,摩天大楼一座座拔地而起。东方明珠、外滩、陆家嘴、张江高科……,一个个地标性建筑无不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前卫。
2007年的上海还只是以徐家汇,外滩,东方明珠,南京东路这些老建筑吸引着各路游客,地铁也只有1234号线,火车站也还只是上海站和上海南站,但在当时的中国,这些设施也都是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同时,政府的规划也在稳步进行,上海的周边都是工地,上海的发展不再是以年计算了,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新的建筑落地生根。
杨凡挤在闷热的绿皮车里,没有坐,更不是卧铺。即使站着转个身都困难,火车票是提前买好的,但从兖州到上海都是过路车,除非是车站有认识的人,可以买到仅有的那几张卧铺票。但杨凡刚工作一年,兜里没几个钱,再说年纪轻轻的哪有享受的资本啊。
勉强挤上火车后,艰难的找到一个车厢连接的地方,放下手里仅有的一个帆布小包,这里是吸烟处,呛鼻的浓烟味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地上早就躺满了即将上山的各路梁山好汉,八叉着腿,夯实的躺在自己的行李卷上,汗味、烟味、脚臭味均匀的混合在一起,凝固在这不到一平米的空间里。
幸好杨凡也是抽烟的,所以还不至于被呛晕过去,哎,凑合吧,还要10几个小时呢。稳定下来,从兜里掏出一包烟来,点上一颗休息一下吧。
思绪随烟圈飘了出去,杨凡是典型的农家子弟,他们这一代人家里孩子多,能念完大学实属不易,那时候的大学学费也就3000多点,即使这样家里也无法完全负担,大四那年的学费申请了农村信用社贷款,平时生活费用少之又少,在学校里一天也就几块钱的生活费,两毛钱一晚粥,五毛钱两个馒头,米饭和炒菜是不敢问津的,衣服也都是在老家镇上买好带过来的,一件衣服基本是从大一穿到大四,那时候怕长身体,所以衣服都是偏大号的买,裤子就像麻袋一样,一双运动鞋是姐姐工作后杨凡读高三时给买的,春夏秋冬都是这一双鞋。
但是杨凡已经很知足了,农村出来的孩子能上大学,还奢望什么呢?他们那一个班的高中同学,也就有四分之一可以继续读书,剩下的不是出外打工就是回家务农了。
谁也想不到,当年那些早早进入社会的高中同学,现在很多都已经是大老板了,而自认为挤进象牙塔的这些大学生到现在都是拿着微薄的工资,勉强维持着现有的生活。造化弄人啊,这是后话。
好不容易熬到毕业,又赶上大学扩招的第一届毕业生,国家单位你是别想了,进企业也是万人过独木桥,杨凡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老家的工作,在工厂的外贸部就职,月薪也就800块钱,但在当时当地,已经是不错的收入了,如果在当地找对象应该也可以挑挑拣拣了。
杨凡的女朋友是高中同学,后来考入同一所大学,分到不同的专业,杨凡的女朋友叫王蓝,高中时就勤奋好学,家境跟杨凡基本一致,可谓门当户对,大学毕业那年她报考了研究生,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一般大学谈恋爱的,大学毕业后基本都散了,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轨迹是不同的,最终很难走到一块。
杨凡和王蓝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对于恋爱中的年轻人来说,最可怕的就是长期两地分居,如果想要继续维持这份感情,就只有一方妥协,杨凡不是大男子主义者,他坚定的爱着他的同学,于是在老家工作还不到一年就毅然决定来到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