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吃了冬至面,多做一条线。”最初,这句民间谚语,我是从母亲那里得知的。
以前,每年的冬至,母亲就会亲自下厨剁饺子馅、擀饺子皮,嫂子们一起搭把手帮母亲给全家人包饺子。
三十多年过去,曾经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如今已成为记忆中的美好时光。这个大家族的每一分子,便逐渐分成了诸多小家庭。
记得每年冬至,母亲喜欢用猪肉、白菜和粉条作为饺子馅,皮是自己和面,稍微醒上个把小时,然后就开始擀皮了。
母亲喜欢在饺子馅里倒些酱油、少许的盐巴和十三香等佐料,我在旁边闻着都香得不得了。
说起十三香,我得絮叨一下。这个河南周口生产的调料,没想到却闻名了全国。当年包装真的很简单,但家家户户做饭必用它,我记得当初只有几毛钱一小袋。
饺子馅用的猪肉,全是自家或邻居家养的,根本没有所谓的饲料,所以那时的猪肉吃起来真的很香。
粉条也是自家做的。每年打霜之后,豫东平原就开始刨红薯,一部分储藏到红薯窖里,预计可以吃到来年三月份,剩下的一部分全部粉碎,然后泡在水里沉淀出红薯淀粉,最后做成粉条。
在老家平原,白菜每家每户都种,也是到霜降之后,收割完用沙土埋进红薯窖一个角落里,萝卜也是一样,每天做饭前,想吃什么菜,就到窖里扒拉几个出来。
冬至这天,如果我在家,煮饺子烧火就是我的事。那时的农村,全部都是土灶,点着火,风箱一拉,一股乡村烟火气息,便弥漫了整个村落。
母亲说,煮饺子,要滚三滚,这样就熟透了。每一滚开锅后,要淋一些凉水,最后一滚开水沸腾后就可以出锅了。
那时候,我们吃饺子,直接盛到碗里,大人们在坐在堂屋里吃,小孩们就端着碗在门口或院里吃。边吃边说话,也不怕冷。
离开家三十多年,我曾回过家好几次,现在无论过什么节日,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氛围了,也感受不到那种浓浓的烟火气息了。
如今吃饺子,也吃不出母亲包的饺子味道,因此一个人在外面,我也很少吃饺子,有时想起来了,就到饺子馆随便吃点,一般我都吃素馅的饺子。
母亲说,冬至过后,白天开始变长了,也就可以多做一些活了。母亲很勤劳贤惠,家里家外非常操心,从入冬开始,就为老人和孩子们做棉衣,纳鞋垫等。
母亲不识字,但却能说出很多有文化的语言,最多的是民间谚语,特别是节气方面的,母亲都记得非常清楚。
今天是冬至,我陡然就想起小时候母亲包的饺子了。说实话,母亲的味道,才是人间最质朴最纯真的味道,缺少了这一种味道,一切都索然无味了。
想起离世的母亲,我不由得黯然落泪,希望母亲能在天堂感受到小儿子的思念和愧疚,今生今世,我永远想念着母亲,想念母亲的味道。
今日冬至,母亲,您还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