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3.7.17,中午11.44,记录一些想法。
旅行中的怪事
前两周在山西旅游,突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一天我们在路上开车等红灯左转,看到前面排队很多,但是也有不少插队,插队现象哪里都有,不过有意思的是,这里插队的车子竟然会实线直接插队,当我们好不容易排队进入实线区域时,我心里还窃喜终于不会被插队了吧,没想到一辆晋牌照直接硬插进来,这让我有点惊讶,但是更惊讶的在后头。好不容易等了两三个红灯后,马上就能左转了,正好这时是直行绿灯,我想着也没车子再硬插进来,这次左转一定能成,没想到右侧连续三辆车从直行道直接转到了左转道的最前方,硬生生又来了一次插队,这让我气炸了,好不容易排了十几分钟,竟然三番四次地被插队,而且实线变道和硬插左转道最前方都是我以前闻所未闻的方式,这真是挑战我的交规知识。
后来,在去云冈石窟的路上,我又一次见证了晋牌照的开车方式,当时又是疯狂堵车中,两条直行道一路红色拥堵1.5公里以上,到家都在龟速挪车向前,突然一辆晋牌照飞速从我们车左侧通过,当时我车的左侧恰好是双黄线,我有点不可思议,以为自己看错了,接着又是一辆、两辆、以及很多辆车再次飞过我的车窗,逆向跨双黄线行驶,很快就开辟出了新的一条道来,甚至对面开车时,不得不让道。
这样的开车方式,是我从未见过的,颠覆了我对交规的认识,也让我见识到了晋牌照的开车方式。
我不能理解,在交规明确的情况下,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开车?如果所有车辆都像他们一样,路上行车是会更安全还是更危险呢?
除了开车外,作为路上走的行人,我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有些担心。一次在过马路,我行走到了斑马线旁准备过马路,机动车道上几辆车好像没看到有行人在过斑马线,脚踩油门想快速通过,甚至朝着我按喇叭,但在上海一直被车辆礼让,我的意识里就是“车会让我的,我不用停,继续走斑马线就行”,但是这个意识差点害我出交通事故,车子一点没有减速的样子,反而狂按喇叭加快速度,还好姐夫在我身后拉了我一把,否则我就要成车下孤魂了。
“怎么车子不让人呢,现在不应该都是礼让行人吗?”我气愤不已,姐夫却说到“其实早几年上海也是这样的,只不过后来用了严格的举措,摄像头拍照咯,处罚咯,所以才有了现在的礼让行人。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的。”听了他这么一说,我心里有些感触,虽然已经不记得以前上海街头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近几年关于斑马线礼让行人的要求确实用手段治理过,也并不是一说有这个要求,大家都能做到的。所以用法律来治理,还是起到了很大的效果。
思考“意识”
经过了这次交通规则的体会后,我突然想到“意识”这个东西,真的是潜移默化的。
其一,“意识”需要长时间。朝令夕改,肯定是无法在意识层面达到效果。因为从意识形成看,先有了一些要求、然后根据要求去反复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感悟其中的道理,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并认同这种意义和价值,再其后,才可能形成意识,而且意识的形成还是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需要不断的实践才能巩固。
其二,“意识”需要一定的积累。我的理解是,意识是一种在遇到某事时主动想起并且付诸实践的行为,比如我们常说垃圾分类,在有分类要求的地方我们做,其实无法看出到底是否具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只有到了一个没有要求、甚至垃圾都随地乱丢的地方,依旧能做到垃圾分类的行为,这才算是具备一定的意识。
其三,“意识”需要个人理解。在意识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边实践边感悟边理解才能对某事、某行为、某理念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形成自身的意识,当意识形成,这会是重塑后的自己,而自己也会在继续行动中完善这种意识对应的行为,以及更多其他的行为,以点及面地完善自己。
所以这么看来,在山西的交通中看到了这么多奇怪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也与当地对交通治理有关,需要使用长期的举措、宣传、活动等来推进交通环境的和谐。
对我而言
那么对我而言,在我的课堂上,我也讲意识,如“规则意识”,这其实是很难的,我应该如何使用长期的、积累的、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将“规则意识”融入到个人学习的方方面面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