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人物读书
季羡林:大师的正面与侧面

季羡林:大师的正面与侧面

作者: 九点故事 | 来源:发表于2018-07-22 08:41 被阅读61次

    季羡林是“吾乡人”,他出生的地方,山东临清官庄村,距离我们那只有几十公里。

    众所周知,季羡林是著作等身的学者和大师。但今天我想介绍季先生的两本传记性质的作品,从中了解那个成长变化的季羡林。

    第一本是《留德十年》,在季羡林的传记中,这是最受世人关注的一本。

    1934年从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季羡林回到山东,在省立济南高中教书。一年后不甘庸庸碌碌生活的他,申请中德交换生项目,获得赴德留学机会。

    他原本只打算在德国两年,拿到博士学位后就回国,岂料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回国的路被切断,这一耽搁就到了二战结束,在德国居留十年之久,几乎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留德十年》便是季羡林晚年记述其在德国十年间经历的自传。

    季先生的自传秉承了其学术作风,虽是回忆往事,但情真意切,言辞质朴,毫无骄矜自饰。书中大量引用作者当年的日记,以为事实参照。

    他并非文学出身,文字质朴无华,用平易近人来形容似乎更恰当一些,引人入胜的更多是他笔下的经历和丰沛的情感:师友,异乡,战争,家国,羁旅。

    季羡林为世人所知的是他的学术成就,尽管他自己一再推辞,但一向被冠以诸如国学大师等称呼。

    《留德十年》的文风,确实是充满历经沧桑的从容温和,字里行间散发着人们印象中的大师形象:温文尔雅,性格谦冲,勤奋刻苦,成就斐然。

    现在说说另一本书:《清华园日记》,也就是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日常记录,给今天的我们再现了那个满腹牢骚荷尔蒙过剩、名叫季羡林的年轻人的生活。

    在这本堪称“劲爆”的日记里,我们得以认识成为大师之前的季羡林,那个与你我一样懵懵懂懂有七情六欲的青年季羡林。

    对老师的吐槽和愤愤不平:

    心里老想着昨天晚上叶公超对我的态度——妈的,只要老子写出好文章来,怕什么鸟?

    这位叶公超,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家、书法家,曾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担任教授。不知道叶老师对季羡林说了啥,让小季同学这么愤懑。

    像许多人一样,对本校老师的水平不屑一顾:

    早晨连上两班吴可读的课,真正要命已极,吴可读怎么能从Oxford毕业呢,真笑天下之大话。

    对两位室友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左右看不惯:

    我的同屋陈兆祊君,这朋友我真不能交——没热情,没思想,死木头一块,没有生命力,丝毫也没有。吕宝东更是混蛋一个,没人味。

    对学校的各种考试也是满腹牢骚大倒苦水:

    今天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嗯,这句“考他娘的什么东西”,对今天的大学生可以说依然是“深得我心”了吧。

    有自己的小算计,投个稿子天天跑到图书馆去看有没有发表:

    我的稿子还没登出,妈的。

    虽是在遍地学霸的清华读书,但跟你我一样,常常懒病大发不愿读书,无所事事又一天:

    早晨一早晨班,屁股都坐痛了。晚上也没有什么东西,懒病大发,瞪着眼看桌子,却只是不愿意看书。

    在没有网络和手机的时代,也不是我们想象的整天埋头苦读,他们有那个时代的娱乐——打牌

    现在成了打牌时代了。几天来,几乎一天打两场,手腕打得都痛了。

    作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还少不了对女生的“神往”:

    过午看同志成中学赛足球和女子篮球。所谓看女子篮球实在就是去看大腿。说真的,不然的话,谁还去看呢?

    嗯,很诚实地表示看球赛就是看女生大腿,顺便还吐槽了下附中女生的大腿黑:

    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看完小黄书,总结出这样的心得体会:

    今天看了一部旧小说《石头点》,短篇的,描写并不怎样秽亵,但不知为什么,总容易引起我的性欲。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国学大师还有这种操作?咳咳,超速了……

    原以为进了大学便前程似锦,没想到同如今的很多大学生一样,也有毕业找工作的难处:

    以前我老觉到学生生活的高贵,尤其是入了清华,简直有腚上长尾巴的神气,绝不想到毕业后找职业的困难。

    至于毕业论文么,也是费脑筋地东拼西凑:

    论文终于抄完了。东凑西凑,七抄八抄,这就算是毕业论文。论文虽然当之有愧,毕业却是真的毕业了。

    这张照片是青年时代的季羡林。看这桀骜不驯的小眼神就知道,小伙子当年也是稳中带皮。

    说实话,这样的日记内容会有损季羡林大师的名声吗?

    并不会。大多数网友读到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的日记,一方面只觉真实有趣,另一方面恍然大悟,原来大师也是平常人啊,也有七情六欲悲欢喜乐,有小心眼小情绪——学术之外,他也曾是与你我相差不远的普通人。

    现在媒体报道历史人物,往往夸大其词,恨不得将所有褒奖都给与一人,一个人一旦取得了某种了不起的成绩,那么他的各方各面都卓然而立,几乎天生就是完人。

    殊不知,神话某个人正也是毁掉某个人的途径。

    说起来,这些都是满满的“黑点”,如果放在娱乐圈,可以说是流量明星们最忌讳,千方百计也要抹点的污点。

    2003年《清华园日记》出版时,出版社觉得这些“黑点”有点扎眼,有损大师身份,于是曾问季老意见,要不要删掉这些段落。

    季羡林对此的回应是,“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

    季羡林曾在《清华园日记》的引言中说:“我写日记,有感即发,文不加点,速度极快,心中毫无顾忌,真正是畅所欲言”。

    日记里这些真实的心理和想法,也并不影响季先生后来取得的成就。

    晚年季羡林多次推开世人给他的几顶帽子:国学大师、文学大师等等,他始终希望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形象,而不是被神化。

    唯有真性情,方成大学者。

    我想,季羡林也希望通过这本日记告诉读者,大师也好学者也罢,他们也都曾经是普通人,曾有着普通人的迷茫,普通人的年少无知,通过岁月的淬炼,严谨的治学,才终有所成成为一代宗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季羡林:大师的正面与侧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vh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