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临近毕业,云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34班的莘莘学子,怀着一种憧憬,来到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的滇南建水,开始了教师实习的生活。一个多月的洗礼,那是一种脱胎换骨的经历,以至大学毕业三十年整,从事过许多的职业,身上有了诸多的称呼,最在乎的还是建水实习时的那段时光,那是我心中认定的职业起点,那一声声童稚的老师称呼,是我至今听到的最醉心的头衔。
全班50多名同学分别分到了相距不到一公里的建水一中和建水六中。我和两位女同学李清周永琼在建水六中初二教授初中语文,我们的带班班主任是胡瑞萍,一个很负责任的美女教师。三个同学跟着课时授课,轮流上讲台。轮到我时,讲授的内容是《范进中举》,为将那个时代的老书生范进的形象讲授的鲜活一些,我对范进那种热衷功名、怯懦麻木、逆来顺受,既迂腐无能、为人虚伪,又知书达礼、积极取仕的矛盾心理用语气和形态展现在课堂上,同时,用夸张和对比两种方式极致地展示范进和其岳父胡屠户的性格反差。第一次上讲台,我将自己融进情景中,直至45分钟的课时结束,课堂上那经久的掌声告诉我,我的授课成功了,孩子们接受了我的方法和交流,那一刻,我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课余时间,就在建水城的街街巷巷里漫游。建水古称步头,亦名巴甸,西汉属牂柯郡毋掇县,东汉属益州牂柯郡毋掇县,唐南诏时筑惠历土城(汉语译为建水,这就是建水的来历),隶属于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国时期属秀山郡阿白部。元时设建水州,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改称临安府,与南宋都城杭州同名。民国二年(1913),复设县治,改名临安县。民国三年(1914)1月,因与浙江临安县重名,恢复建水县旧名。
旧时的建水,城周六里三,城墙高二丈五尺,四门有城楼,楼为三层,各高四丈,雄伟壮观。清顺治初年,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座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复修,后再度毁损,唯剩东门朝阳楼,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六百余年仍巍然屹立,成了建水当之无愧的地标建筑。吃过晚饭,常常步行至朝阳楼,坐在那土红色城墙下的台阶上,感受那历史岁月的沧桑和百姓生活的闲适。
刚到建水时,我们住在朱家花园旁的老式招待所里,一幢典型的两层房檐式木结构建筑,一看就有几十上百年的时间。走在狭窄阴森的楼梯过道上,那咯吱咯吱的声音总感觉身后有人跟着,忍不住就想回头看看。
朱家花园在招待所的后面,那时还没有对游客开放,找到机会进去过几次。朱家花园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典型的“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传统民居的变通组合。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整个院落布局庄重美观,只是好多房子都有人在里面居住和办公,多多少少有点违和感。管招待所的老大爷讲,解放前朱家花园里有几人死于非命,里面经常有莫名的影像和声音。老大爷讲的也不知真假,但再次走进朱家花园,就有了一种凉嗖嗖的感觉,班里的女生更是再也不踏进里面半步了。多少年后,我调到红河矿业任职,朱家花园已经成了有名的旅游景点,景观和建筑大都恢复了历史原貌,院落层出,房舍迭进,内雅外秀,环境清幽,丰富的建筑形式包容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庄重中显示出一种清新明丽,内心那种阴森早已不复存在。
在老招待所住了一周后,我们搬到了建水一中旁边条件稍好的云南省路桥二公司招待所。每天往返招待所都要穿越建水一中,建水一中跟建水文庙连在一起,通过一中时,很喜欢到文庙里转一圈,并在学海周边的石板路上慢慢的遛达。
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历经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达114亩,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在全国大型文庙中名列前茅。建水文庙依照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有一池、一坛、一圃、二殿、二庑、三堂、三阁、四门、五亭、六祠、八坊等,除射圃、尊经阁、魁星阁、敬一亭和斋宿亭被毁外,其余建筑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和恢复。一池就是学海,下午,建水市民和一中的师生大多喜欢在学海周边散步乘凉和读书学习,那种自然和谐的氛围,既有一种浓浓的田园风味,又有旧时文人追求的那种诗化情怀。
建水在元代建有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建建水洲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境内人才辈出, 明代有文进士30人,武进士23人,文举人288人,武举人29人。清代有文进士33人,武进士15人,文举人412人,武举人355人。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加上建水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致,故有“文献名邦”, “滇南邹鲁”之美誉。至今,建水的文风学风依然很盛,建水一中和建水实验中学的综合实力排在全省前列,高考升学率和一本录取率颇为惹眼。
悠久的历史,深蕴的文化,在建水城内外留下了许多文化积淀,街道、老村、古井、小桥、寺庙、祠庵、楼台亭阁比比皆是。沧桑的历史,斑驳的古迹,吸引着我那好奇的心思和寻知的眼神。闲暇时光,骑一张15元买来的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穿行在街巷和田野间,流连在建水人津津乐道的古迹风水之中。这些古迹,有建于清末的张家花园,“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布局,纵向横向并列联排组合成两组三进院和花园祠堂;有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的天缘桥,三孔百拱石桥,上有二屋重檐亭阁一座,覆以八角赞尖顶,桥亭内有清雍正八年立的乡规民约石碑;有清乾隆年间的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双龙桥,整座桥由数万块巨大青石砌成;指林寺位于城内建中路西段南,旧有“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之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成的燃灯寺,曾为滇南著名佛寺之一。
骑着那辆破旧的永久牌单车,我走过街巷的石板路,趟过农村的羊肠小道,甚至花一天的时间,寻找那传说中的马帮古道,一直骑进团山古村,震撼那因马帮而兴的团山村的淳朴古老。顺着乡村公路,骑行到了有800年历史且破败不堪的黄龙寺,却怎么也找不到佛祖的足迹和那种缥缈的佛音。
建水紫陶名气很大,但那时的碗窑村,却很破败,烧制碗窑的匠人很少,产品也大多为日常家庭所用的瓶瓶罐罐和土碗土盆,工艺较好的就是滇南汽锅鸡的用具汽锅。碗窑村制陶匠人向逢春的故事很多,其专攻紫陶,爱书画,创残帖断简装饰工艺,具有浓郁的人文特点,其造型、书画、磨光被誉为“向氏三绝”,他本人也被誉为建水紫陶发展第一人。现在,建水紫陶已经走向全国,陈绍康、马成林、向进兴等名家层出不穷,精品不断涌现,紫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最喜欢建水的美食和小吃。夜晚,朱家花园边那条狭窄的街道最是热闹,不足两百米的小巷,就有多达五家烧烤摊,每个烧烤摊上随时都有十多个吃客。那时的烧烤内容不多,建水烧豆腐最有特色和最受欢迎。建水豆腐不用卤水,直接用当地井水点制。烧豆腐有干湿两种,干豆腐又脆又香,湿豆腐又泡又烫,佐以醮料,那味道真叫一个好,以至每次都要吃四五十个,直到肚子吃撑了才恋恋不舍的离开。最惊奇的是,十多个人同时在一个烤架上吃烧烤,摊主一面做烧烤,一面用大豆计数,却把不同顾客的消费记得清清楚楚。
建水的早餐很丰富,面条、米线、包子、油条应有尽有,但最好吃的莫过于草芽米线。建水草芽,香蒲科草芽,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因形似象牙称为象牙菜,又因其为草本植物,故名草芽。建水草芽食用部分为地下匍匐茎,洁白清香,品质脆嫩,味道鲜美,富含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可炒食、煮食、蒸食、做汤等,有利尿、除烦热的食疗作用,是蔬菜中的珍品。煮米线时,放入切成段、片或丝状的草芽,那种清香鲜美脆嫩,煞是可口诱人。
实习的时光渐渐远去,建水的一切却越来越清晰,那人那景时不时的涌入梦里。在红河矿业工作的那段时间,只要有空,我就驱车赶回建水,在小巷里走走,在学海边坐坐,到碗窑村欣赏那一个个的紫陶精品,有时还会在四眼井边发发呆。2015年5月,我辞去红河矿业的职务,离开红河前,最后一次走进建水,那时的感觉,建水已经成了我另一种意义上的故乡。
梦回建水,我一次次的感受着那山那水那街那巷,回味着建水那一切的人和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