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的成因和特征
- 注意力: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 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
- 有即时的回馈
- 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
- 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容易进入心流的典型的角色及其行为,诸如攀岩选手、外科医生、诗人、作家。
想想网络游戏是不是很容易令人进入心流,这种失序的心流被称为:瘾。当事人太沉迷于做某件事所带来的心流体验了,像很多的数学家、象棋大师、作家,以至于不愿意再回到现实世界中。
人类为何难以进入心流
作者指出与动物相比,人类拥有一套复杂的神经系统,可以感知、摄取更多的外在信息。“饥饿的狮子只注意能帮助它猎到羚羊的资讯,而吃饱的狮子注意力则完全集中在温暖的阳光上。只要没有外来冲突,它们总能保持和谐。”体验到人类称为心流的那种圆满。想想你家的猫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但是人类往往因为所拥有的一套强大、复杂的神经系统而“自作自受”
工作比休闲时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作者通过调查发现,心流的体验,工作时(54%)大大高于休闲时(18%)。这位国外作者竟然还举了中国古代的《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来说明例子。
整合,而不是二选一
- 我发现人的思维某些时候确实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法从一个圈子里跳出来,最后只能一直原地打转。最要命的是往往自己却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困在其中了
- 让我想到了最近流行的网络语:做什么选择题,我全都要!
第二篇序的作者曾谈到,在年轻时和很多同龄人一样:讨厌厚黑,但是这种在中国生活的人生态度自然不会很顺利,一想到如果自己变成奉行厚黑的人,又与内心真实的自己相矛盾。当他看到这本书时才恍然大悟:他并不需要在这两者之中做取舍,而应该把它们整合,整合成一个更加复杂的人生意义。
全神贯注减轻了脑力负担
哈,好熟悉的一个词:全神贯注!,我记得小学有篇课文就叫《全神贯注》。作者通过实验发现,当人们集中注意力时,大脑皮层活动竟然减少了!全神贯注不但没有耗费更多心力,反而似乎减轻了脑力负担。最合理的解释似乎是:心流较强的的人能关闭其他资讯的管道,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事情上。
幸福只不过是目标既达的某种附带现象
“事实上,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为目标而浮现于人们的追求面前,而只不过表现为目标既达的某种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内心对外在环境的阐释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到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
其实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或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跟我们的生活品质并没有直接关系: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自我和所遭遇的事情做何种阐释。改善生活,唯有从改善体验的品质着手。
未来属于善用闲暇的人
我们并不创作音乐,而只听身价数百万美元的歌手的白金唱片;我们不从事艺术创作,只会对拍卖场上喊得最高价的名画赞叹不已;我们也不肯冒险贯彻自己的信念,只会每天花几个小时,看演员在虚拟的情境中,假扮出生入死。这种替代的参与方式,至少粉饰了浪费时间的空洞感。但是跟投注在真实挑战上的专注相比,它实在太薄弱了。
自寻目标的时代
大多数人的目标都受生理需要或社会传统的制约,亦即来自外界;外界向你提供目标时,往往以某种奖励吸引你追随它。世界上大多数奖励的动机是控制你。不做外部目标的奴隶,就要拒绝它们的奖励。而拒绝外部奖励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内奖”,即选定你的目标,在追随目标的努力中,获得内心的秩序和成长的乐趣,这就是内奖,就是自我奖励。
序最多的书
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读了半天心想:怎么还没到第一章😂?共有六篇序,前两篇序写的比较长,但也是写得非常好的。值得细细品读,第一篇序《序一:自造内心秩序之途》是北大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所写,第二篇序《心流人生:一曲冰与火之歌》还是这本书作者的一个中国学生写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赵昱鲲。
小尾巴
上面大部分都是引用原书的话,真心觉得作者对这方面研究的太透彻了,可以总结出一套理论的那种。所以我也没必要再用我这理科生的头脑加工转述一遍了。
不过根据《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观点来看,如果你真的读懂了一本书的话,你应该可以使用你自己的话来概括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