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读书
671丨心底累积的东西也会形如腌渍发酵

671丨心底累积的东西也会形如腌渍发酵

作者: Andylee | 来源:发表于2021-07-19 16:51 被阅读0次

    美国作家劳伦斯·布洛克在《马修·史卡德探案系列》中有一册名为《八百万种死法》,出版于1982年。这一册的书名有些唬人。但作者的本意却不是用来吓人的。

    上世纪1980年代的纽约的人口有八百万人之多。布洛克不惜笔墨地描写了彼时纽约充斥着的黑暗、暴力、孤独与死亡。布洛克所谓的八百万种死法,并非真有八百万种死法,一个住了八百万人口的城市,就会有八百万个故事,也就会出现八百万种死法。在《八百万种死法》这部小说的重点并不在于谁杀了那个触发这个故事的人,而在于那个人为什么会死,是怎样的死法。而出现这样的死法的机会,基于人口基数的测算,大于八百万分之一。这部小说来自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若真有巧合,只能说天意弄人。

    布洛克在《八万种死法》中写有这样一段话,是走到了绝望的边上了。

        如果我胆大我会跳窗。我可以坠到一半改变主意然后笑完另一半距离。但我胆子不够而刮胡刀片又不能用。

        一切都是徒然。美好时光已经耗尽。钱斯,抱歉。你带我见识美好时光,但一切皆成过去。棒球打至八局人群已散尽。所有欢呼已成幻影。比分多少又有谁在意?

        无人愿意为我一掷千金。无人愿意与我共结连理。无人愿意救我一命。

        我已倦于微笑。我已疲于奔命。美好时光已成为过去。

    这种绝望不是一下子发生的,就像泰坦尼克号不是一瞬间沉没的一样,在绝望之前,说不定仍有若干的希望曾升起,但已无力刺破沉顶而来的黑暗。更有甚者,则是在迅疾之间与黑暗融为一体。之所以提及《八百万种死法》,乃是因为这本《血泪之鉴--- 对24起重大刑事案件的犯罪学思考》。这24宗刑事案件在经过重新梳理之后再摊在个人面前时,不再是简单地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相对完整的且曾活生生的故事。不要忽略这24宗刑事案件均位于“重大”这一层级。能看得出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这本书的作者方福建有些忧心忡忡!因为,只要还有一个人不幸福,我们就无法安然享受自己的幸福。在这本《血泪之鉴》中,我们看到的是日常生活在某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发生的剧烈变化,从一次冲动、一个纠纷演变为冲突和矛盾,在一个不可挽回的举动和行为之下,最终成为一桩罪案。而卷入其中的双方最终在案件卷宗的中描述变成犯罪人及其犯罪,被害人及其被害。在阅读这些经过整理的罪案时,我们尽力弄清这些充斥着矛盾和冲突的故事,至于到底哪个故事或说辞的版本更能还原事实真相委实艰难。可以肯定的是,在围绕着这些罪案周边的每一个叙述者都讲述了最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故事,这其中包括了《血泪之鉴》的作者。

    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个人、社会自力解决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纠纷的最主要的解决途径。个人自力解决的纠纷,占全部纠纷的最大部分;社会以团体力量解决的纠纷,占全部纠纷的较大部分;国家参与或主持解决的纠纷,只占全部社会纠纷的最少部分。在国家产生以后,个人自力解决的纠纷越多,社会自治解决的纠纷比重越大。越说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高。说明一个国家的社会和谐程度高。反之,一切纠纷都依赖国家解决,即使也能达到某种安定或稳定,也不是真实意义上的和谐。在《血泪之鉴》中的24宗刑事案件中,我们或许会发现在有些刑事案件的发端不过只是一场纠纷而已,但不幸的是,被纠纷扯入局的人在自力解决的途径上往往走上了“失控”一途,而不是相反。在刑事案件发生后被归纳出来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冲突矛盾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是为“失控”做出足够的解释。尽管这部书是从犯罪学的角度来反思的,但从其阐述的依据上来看,对于“失控”的产生的分析是不足的。当然,在“一人做事一人担”的前提下,罪案中有关“失控”的诸多诱因都会落实在犯罪人身上,但仍不能充分揭示“失控”的来路。而布洛克在《八百种死法》中就显得极有耐心,他将近乎冷漠的观察全部放置在了主人公马修的眼中。

    《血泪之鉴》中讲述的24宗重大刑事案件都曾在社会新闻和媒体报道中喧嚣一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罪案会在记忆的起伏沉落中渐渐隐退,”犯罪“与”罪犯“这两个词语从来不受人待见。而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犯罪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它是社会集体的组成部分。某种类型的犯罪孕育和产生于一种包含特定文化和制度的社会类型之中,它是一种社会类型的产物,扮演了反对者的角色。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知道为什么,对于“犯罪”这一概念还有另一种略带调侃的说法-------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怎么看,都好像是预备好了那一天似的。这句话中的潜台词就是:时运不济所致。

    阅读《血泪之鉴》这样带着残酷的书,其重点不是将罪案重新复盘。万福建在这本书特别安排了一个词汇至少出现了24遍。它就是----预防。从更为现实的意义的角度上讲,《血泪之鉴》中反复提及的“预防“二字是给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看的。正如安全教育中的”三不“原则,自己不伤害自己;自己不伤害他人;自己不被他人伤害。《血泪之鉴》中念叨的”预防“是针对后两种情况而言的。如何避免从潜在犯罪人演变到实在犯罪人,如何规避成为目标受害人,万福建在这24宗刑事案件的犯罪学分析中已尽力。正如书中所言:“从形形色色的案例中,犯罪学家们总结出了很多的经验,它就像航海家绘制的航海图,告诉我们哪里有暗礁,哪里有险滩,使后来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前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我无意就本书提及的24宗刑事案件再做阐述,让法律的交给法律,思考的留给思考吧!这部书的阅读观感不会让人有愉悦之感,在冷峻的犯罪中,会让读者时不时抬起头来观望一下周边的他人。在脊背发凉中,带着好奇与纠结一路读下去。

    作为一部不那么起眼的书,《血泪之鉴--- 对24起重大刑事案件的犯罪学思考》对于女性读者而言,是实用的。至少是认知上的预防和保护。

    =====================================================

    每一次阅读都会迈向辽阔!《短书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71丨心底累积的东西也会形如腌渍发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dh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