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时间越长,越暴露自己的浅薄。感觉似乎什么都懂一些,什么类型的文章都可以尝试着写,可的确是写出来的东西没有太出彩的。
也许日更的时间太仓促,不够自己好好打磨,但每天的发文又是必须的,这就直接导致文章草草了事,不能满足自己的心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浩瀚书海,经典无数,有待学习的东西数不胜数,只恨自己蹉跎了太多的时光。好在只要开始,一切都有希望,不会将来的我后悔现在的自己。
日更是一个磨练心性的过程。如果做好长期打仗的准备,更要倾尽心力和自己的惰性做对抗,还要不断补充知识,用深度思考去完善写作水平,不至于自己的水平总是在一个洼点上,没有上升的空间。倘若众多的事务缠身,那就又涉及日更在时间管理当中的分配问题了。
尤其遇到写作豪无灵感,写出的文字味同嚼蜡的情况,内心的胆怯油然而生。其实不敢动笔是最大的心里障碍,即使被当下的场景所触动,可是踌躇再三,总觉得写作是耗费心力的事。犹如前方一座大山阻挡在你面前,尚未攀登,就为自己预想了各种困难。
殊不知,不是灵感来了才写作,而是动笔才会有灵感。只有迈开第一步,有了一步一步的实践,才能亲身体会登山的好处,看到一览众山小的风景。
写作者最忌讳的是不动笔。俗话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写作也一样。培养文字的敏锐力,一天离不开写作。作家严歌苓就直言,一天不写作,她没法自我交代。
当过兵的严歌苓对自己严格要求,她把看到的、听来的故事全部付诸笔下,每天写作六小时,已经成了习惯。也因此她的创作速度惊人。,每天不间断的写作,使她成为一个多产作家,至今出版的《芳华》、《十二金钗》等多部书籍都搬上了大银幕,获得良好口碑。
每每看到别人妙笔生花的文字,羡慕之余,更多的是在思考,人和人的差距在哪里?
譬如,在对事物的观察和联想上普通人和名家有着很大的差别。冬天的夜晚,灯火通明,我走在路上,总能看到有店家在翻炒栗子,冒着热气的栗子仿若散发出扑鼻的香味,就忍不住上前买来一斤尝尝鲜,解解馋。
可是单就栗子写一篇长文,可就是费力不讨好的事。而碰巧看到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里记录的小文,有一篇是谈栗子的。
说到栗子,先是关于它的产地介绍,然后引出作者家小院种植着栗子树,紧接着描述了栗子的外观。科普了糖炒栗子以及它的做法。当然栗子不止一种,还有咸水煮栗子。一年桂花飘香时节,栗子又有了独特的风味。总之,栗子的描写酣畅淋漓,读后不禁佩服作者的信手拈来。
写作只有在每天精进练习当中才能提升。写作需要坚持,但盲目日更不可取,更多的需要写作者用心思考,在阅读或生活中有所收益,并移植到写作当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