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女干部布置卫生工作引争议的新闻引起热议,对于其亲自示范“确保每一个缝都干净”做法,有评论说“以身作则,让她先干一个月”。新闻下面大部分的评论都指摘其做法不合情理,是没有必要的追求极致。
管理当然要有标准,但标准的设定一定要符合实际,对于户外场所公共卫生的标准有没有必要非得定为“确保每块砖缝里面没任何的尘土和沙粒。干净到无以复加”值得商榷,也是该干部的做法被诟病的焦点。
公共场所本来就是供人活动的地方,是露天场所,尘土和沙粒乃至落叶等不可避免,及时清扫就是了,制定如此标准看似严格,实则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的想当然。如果着实下一番功夫也可能做到,但必定要耗费更多的人力,关键是其意义何在?尘土沙粒对行人交通本无妨碍,吹毛求疵的高标准恐怕最终只是为了给相关人员作为一项经验甚至政绩罢了。
管理工作当然要做,但一定要实事求是。反之,一切有违常理、有悖常识的都不会长久。由此想到了很早前某单位推行标准化管理时的情形。当时,有下属单位在执行有关要求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各种物品都要定置管理,比如,喝水的杯子必须要放在哪儿,水壶放置的地方要划上线,桌子上只能放置哪些东西等等,甚至职工工作时走行的路线都做了规定。这些做法还被当做经验在现场会上介绍。结果,这多么多年过去了,留下的只是一个笑柄而已。
作为反驳,有人可能会以被称“国宝级匠人”的日本保洁大妈为例,要注意的是,她这种不放过任何“不完美”的做法,并非其工作场所的要求,即并不是既定的标准,而是她自己的“固执”。被称为“匠人”正是因其极致的做法,值得宣传的只是她对待工作的认真精神,不是所有的机场等公共场所都应该有此等的标准。
现在我们提倡“工匠”精神,宣传对工作的敬业和高标准都没有问题,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该精细的工作不能差一丝一毫,但要拿棒槌当针认,最终只能如上面所举的标准化管理的例子,为后人留下笑柄。
网友评论